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觉醒恋爱系统,我发动世界大战 > 第169章 集齐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

第169章 集齐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1/2)

    洛阳城外,圣教大营中军大帐内,夜色如墨,营帐内亮起的太阳能灯驱散了浓稠的黑暗,明亮的光线将帐内映照得仿若白昼。

    杨奇伟端坐在办公桌后,指尖划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情报,南阳府的现状、征西军的进展、北方各路义军的动态,还有伏虎门的消息,尽数映入眼帘。

    自杨奇伟北伐开启,短短两个半月,南阳府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各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成。

    虽说这些校舍略显简陋,但在这个时代,实用性才是首要考量,能遮风挡雨、供人学习便已足够。

    圣教广纳贤才,聘请的一众读书人已奔赴各地学校,为即将到来的教学工作做足准备。

    教学所用的圣教初版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基础薄弱,主要教导读书识字等基础知识,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只要能识文断字便可胜任。

    目前,学校已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预计今年五月便将正式开学。

    其二,圣教开展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进展异常顺利。

    截至目前,已有三千名合格驾驶员顺利结业。

    他们的技术谈不上多老练,但应对各类基本操作已游刃有余。

    这庞大的驾驶员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圣教的物资运输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耕作领域,拖拉机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彼时,普通百姓依靠牛、马等畜力,拉动木犁等简陋农具耕地,速度缓慢,效率低下,一天下来,畜力耕地面积不过&bp;2&bp;-&bp;3&bp;亩。

    而圣教引入的大型拖拉机,每小时就能耕作&bp;8&bp;-&bp;10&bp;亩,若按每日工作八小时计算,一天可耕作&bp;64&bp;-&bp;80&bp;亩,耕作效率提升了三十倍有余!

    这意味着大量劳动力将从农田劳作中解放出来,为圣教的各项基础建设和工厂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

    即便圣教人口总量与明朝时期未曾改变,产出也必将远超以往。

    其三,改良后的平底宽舷明轮蒸汽船成功问世,并顺利完成首航实验。

    按照常规建造流程,打造一艘这种规模的船只,即便材料供应及时,也至少需要两千工人耗费一年时间。

    然而,得益于杨奇伟的外挂助力,圣教造船厂大规模启用现代电动工具,切割机、电锯、电动打磨机等设备齐上阵,造船效率直接提升了十倍左右。

    若进一步推行大规模生产,细化分工、实施标准化作业,建造速度还能进一步提升。

    如今,圣教位于桐柏的造船厂已开启大规模招工计划,初步预计招募一万名工人。

    考虑到多数百姓缺乏木工基础,还需对新招工人进行培训。

    初期建造速度或许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凭借造船工作的细分和标准化,每个工人只需熟练掌握少量技术即可,培训周期将大幅缩短。

    其四,平炉炼钢法试验成功,即将投入大规模生产。

    1856&bp;年,英国人西门子发明蓄热室,为平炉炼钢法奠定了关键基础;

    1864&bp;年,法国工程师马丁借助西门子的蓄热室技术,成功研发出平炉炼钢法,因此该方法也被称作西门子&bp;-&bp;马丁法。

    最初的平炉以生铁和废钢为原料,依靠煤气或重油加热,通过氧化反应去除杂质,从而产出优质钢材。

    明朝本就具备一定的冶炼基础,在掌握平炉炼钢法技术后,虽难以完全参透其中每个步骤的奥秘,但重建炼钢流程并非难事,特殊材料还可通过系统商城兑换获取。

    一旦平炉炼钢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圣教的优质钢铁产量必将大幅跃升。

    基础材料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命脉,没有基础材料的突破与革新,工业革命便无从谈起。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优质钢材的需求量极大,平炉炼钢法的成功应用,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更关键的是,枪炮制造对优质钢材需求旺盛,平炉炼钢法的投产,将为圣教军事装备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在杨奇伟的外挂加持下,圣教已逐步集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科技。

    下一步,便是全力投入大规模生产与建设,正式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除了南阳府的喜人成果,北方义军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过去两个多月,李自成、高迎祥等义军首领积极响应圣教计划,四处奔走联络。

    两个多月前,李自成仅与少数北方义军首领取得联系。

    如今,他已成功串联起整个北方义军群体。

    其中,愿意投靠圣教的义军占比高达七成,总人数约二三十万。

    不过,这二三十万人中包含大量老弱妇孺,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不足十万,且拥有兵器甲胄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即便如此,这些力量已然足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