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再次站在兴隆寺古朴的山门前,仿佛时光倒流。山门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斑驳的朱漆诉说着百年的风雨沧桑,门楣上那块镌刻着“兴隆寺”三个遒劲大字的匾额,在午后的阳光下,虽有尘埃,却更显庄重与威严。两侧的石狮,历经岁月打磨,轮廓虽不如当年那般锐利,却多了一份温润与沉静,仿佛两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无数香客的往来与变迁。
顾倾城轻轻拂去衣衫上沾染的些许旅途风尘,目光悠远,似乎在透过眼前的山门,追寻着往昔的印记。她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时,自己尚是懵懂少年,对寺中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敬畏。而今重游,心境已全然不同,多了几分历经世事后的从容与淡然。
陈晓阳则显得更为感慨,他上前一步,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着山门那冰凉而粗糙的木质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指尖跳动。“真没想到,我们还能一起回到这里。”他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你看这山门,好像比以前更苍老了些,但也更有味道了。”
他们相视一笑,一同迈步踏入寺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无数代人的足迹打磨得光滑锃亮,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踏踏”声,在这寂静的寺院中显得格外清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古老建筑特有的木质气息,深吸一口,仿佛能洗涤掉心中所有的烦躁与喧嚣。
庭院内,几株上了年岁的古柏依旧枝繁叶茂,虬曲的枝干伸向天空,投下浓密的绿荫。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随风轻轻晃动。不远处,几位僧人正手持扫帚,安静地清扫着庭院,动作舒缓而虔诚,与这古寺的氛围融为一体。
顾倾城和陈晓阳沿着熟悉的路径,缓缓前行。他们走过大雄宝殿,殿内传来隐约的诵经声,庄严而肃穆。殿前的香炉里,青烟袅袅,缓缓升腾,仿佛承载着无数善男信女的心愿。他们又来到当年曾驻足良久的那座偏殿,殿内的壁画虽有些许褪色,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画师精湛的技艺和传神的笔触。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就在这里,为了辨认壁画上的一个典故,争论了半天。”陈晓阳笑着回忆道。
顾倾城也莞尔:“怎么不记得,最后还是一位老和尚给我们解了惑。不知道那位老师傅如今可好?”
时光荏苒,兴隆寺依旧,而他们却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重游故地,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是对彼此情谊的一种沉淀与升华。他们在寺中慢慢走着,聊着过往,谈着现在,也畅想着未来,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尘埃上,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岁月的深情。兴隆寺的宁静与古朴,仿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港湾,让他们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份难得的重逢与静谧之中。
顾倾城和陈晓阳二人,时隔数载,怀着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宁静的向往,再次踏上了辽宁省锦州市这片土地,目的地依旧是那座深藏于喧嚣之外的佛光寺。
车子缓缓驶离市区的繁华,窗外的景致逐渐染上了几分古朴与清幽。当那熟悉的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时,两人心中都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昨日才刚刚离开,今日又循着那份心灵的指引,悄然归来。
寺庙的山门依旧庄严,“佛光寺”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肃穆与祥和。踏上门前的石阶,耳畔似乎已萦绕起隐隐的梵音与清脆的钟声,将尘世的浮躁与喧嚣轻轻涤荡。
顾倾城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草木的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她侧头看向身旁的陈晓阳,他眼中也带着同样的感慨与宁静。“还记得吗?”顾倾城轻声道,“上次我们来,也是这样一个初秋的午后,寺里的桂花开得正盛。”
陈晓阳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寺内深处,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昔日的身影。“是啊,时光过得真快。但这里,似乎一点都没变,还是这样让人安心。”
他们缓步走入寺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庭院深深,古柏参天,几只鸽子悠闲地在地上踱步,见有人来,也只是不惊不扰地咕咕叫上两声。香火缭绕中,偶有僧人穿着朴素的僧袍,手持念珠,安静地走过,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
大雄宝殿巍峨矗立,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接受着善男信女的虔诚朝拜。顾倾城和陈晓阳也随着人流,恭敬地行礼,心中默默祈祷。那一刻,所有的纷扰似乎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他们沿着回廊漫步,欣赏着壁上的石刻与壁画,感受着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氛围。或许是在某个转角,他们又看到了当年曾驻足过的那株银杏树,如今它的枝叶更加繁茂,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来来往往的香客与岁月的流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