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山风吹过,带来阵阵松涛,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而美好。他们知道,此次杲山寺之行,或许不仅仅是故地重游,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回归。无论未来的路将如何走,这段在杲山寺的时光,都将成为他们心中一份珍贵的记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山林,也为杲山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这座古朴而宁静的寺庙,然后相视一笑,转身沿着来时的路缓缓下山。他们的脚步,似乎比来时更加从容,更加坚定了。
秋意渐浓,北国的风已带上几分萧瑟。顾倾城与陈晓阳并肩站在辽宁省抚顺市那座闻名遐迩的秋水长亭前,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带着雨后的微湿。
时隔数载,他们竟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这里。长亭依旧,飞檐翘角在疏朗的天光下勾勒出古朴的轮廓,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亭柱上斑驳的楹联,字迹虽有些模糊,那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却依然在空气中弥漫。
顾倾城拢了拢身上的浅驼色风衣,目光望向亭外。一池秋水在微风中漾起粼粼波光,岸边的垂柳早已褪去盛夏的浓绿,叶子染上了深深浅浅的黄,偶有几片随风飘落,轻盈地打着旋儿,最终归于水面,引得锦鲤摆尾,漾开一圈圈涟漪。远处的山峦,也仿佛被这秋霜浸染,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美得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再遇见。”陈晓阳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他比记忆中成熟了许多,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只是那双看向她的眼睛,依旧带着当年的清澈。
顾倾城侧过头,唇边漾开一抹浅淡的笑意,如同这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不灼热:“是啊,抚顺的秋天,总是让人惦念。尤其是这秋水长亭,好像有一种魔力,总能把人吸引回来。”
他们缓步走进亭内,选了一处石凳坐下。亭内有游人三三两两,或拍照留念,或倚栏远眺,低声的笑语与风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秋意图。然而,这喧嚣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亭中的他们,独享着一份难得的静谧。
“还记得吗?”陈晓阳望着远处的水面,“那年我们也是这样,在这个亭子里,为了一首诗的释义争得面红耳赤。”
顾倾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眼角的细纹因这笑意而显得柔和:“怎么不记得。你非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全诗的基调,我却觉得刘禹锡那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更胜一筹。”
“是啊,”陈晓阳也笑了,“后来老师说,两种解读都有道理,只是心境不同罢了。如今想来,真是年少轻狂。”
“不,”顾倾城轻轻摇头,目光悠远,“那不是轻狂,是我们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和解读。就像这秋水,有人见它萧瑟,有人见它辽阔,心境不同,风景自然也就不同了。”
陈晓阳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释然,或许还有一丝未曾言说的遗憾。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秋日特有的清冽气息,夹杂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这些年,你还好吗?”他轻声问道。
“挺好的,”顾倾城点头,语气平静,“经历了一些事,也懂得了更多。就像这长亭外的秋水,看似平静无波,底下却也藏着暗流涌动,只是最终都会归于平和。”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眼前的秋水长天,看着落叶飘飞,看着远处的山影朦胧。阳光透过亭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惬意。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过往的时光如同电影片段般在脑海中缓缓流淌,那些欢笑、争执、离别与重逢,都化作了此刻长亭内的沉默与安然。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相遇,不断地别离,又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再次重逢。而秋水长亭,就像是他们记忆中的一个锚点,无论走多远,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卸下满身的疲惫与伪装,回到最初的模样。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的橙红。秋水被晚霞映照,波光粼粼,如梦似幻。顾倾城和陈晓阳站起身,相视一笑。
“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顾倾城说道。
“好,”陈晓阳点头,“我送你。”
“不用了,”顾倾城摆摆手,“让我再独自走走吧,好好感受一下抚顺的秋天,感受一下这秋水长亭的气息。”
陈晓阳没有坚持,只是点了点头:“那……多保重。”
“你也是。”
顾倾城转身,沿着亭外的石板路缓缓走去,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陈晓阳站在亭内,目送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然后将目光重新投向那片辽阔的秋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秋风拂过,亭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在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