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将士们顶着寒风、冒着严寒,持续对峡口进行加固建设,在两侧山腰修建了了望塔,塔身由青石垒砌,高达三丈,可俯瞰整个峡口动静。
在河道中设置了暗桩,只留一条仅供小型船只通行的航道,防止敌军从水路突袭。
峡口两侧的山坡上,还挖掘了密密麻麻的战壕与射击孔,配备了强弓硬弩与投石机。
如今的雉鸡峡,早已成为一座防守森严的堡垒,牢牢扼住清河要道,将敌军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峡北,使其无法向南推进半步。
任老二与高成是圭圣军中有名的老搭档,此前两人曾联手擒获胡人头目哈利巴,立下赫赫战功,任老二现任震军副将军,行事沉稳,擅长防御部署。
高成则担任鹰军骑兵参将,精通骑兵战术,尤其擅长突袭作战。
此次接到赵岩的任务后,高成便立刻开始筹备,最终选定五百名鹰军精锐骑兵随行。
这些骑兵大多是原土字营的百战老军士,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娶了可萨或羌胡女子为妻,对胡人部落的生活习惯、语言习俗有所了解,在与胡人接触时能减少不少阻碍。
出发当日,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北风呼啸着掠过峡谷,卷起地上的积雪,打在人脸上生疼。
高成带领骑兵队伍,从雉鸡峡北门出发,顶风冒雪向北行进。
因此前侦骑早已将清河畔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胡人部落的分布位置、兵力部署、日常活动规律都记录在案,队伍无需摸索路线,直接朝着预先确定的四个胡人村庄奔去。
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与机动性,骑兵们特意减轻了装备负担,未携带沉重的马枪与重铠,只配备了复合手弩与复合弓,复合手弩射程远、力道足,适合中远距离攻击。
复合弓则便于快速发射,可应对近距离突发情况。
将士们身着厚实的皮袍,皮袍内衬羊毛,能有效抵御寒风。
头上戴着狐裘帽,帽檐宽大,可遮挡风雪。
胸背部位则挂着轻便的雪花甲,虽不如重铠坚固,却能护住要害部位,在减轻负重的同时提供基础防护。
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脸颊,雪花不断钻进衣领,行军过程异常艰难。
不少将士的眉毛、胡须上都结了白霜,手指冻得僵硬,却没人抱怨一句,他们都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只要能成功扫荡胡人村庄,切断可萨军的补给来源,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队伍保持着整齐的阵型,马蹄踏在积雪覆盖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在寒风中渐渐远去。
而此时清河畔的可萨牧民们正躲在温暖的毡房内避寒,毡房内烧着牛粪火,炉上煮着奶茶,牧民们围坐在一起,或闲聊家常,或擦拭兵器,没人会想到,明军竟会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冒着风雪发起袭击,毡房外的哨兵也因寒冷而放松了警惕,只是偶尔探头查看一眼,便又缩回了温暖的毡房。
高成率领五百骑兵在风雪中持续行军,凛冽的北风不断撕扯着将士们的皮袍,雪花落在睫毛上凝结成霜,视线时不时被风雪模糊。
他们勒紧马缰绳,保持着紧凑的阵型,马蹄踏过积雪覆盖的冻土,留下深深的蹄印,又很快被飘落的雪花浅浅覆盖。
就这样顶风冒雪行进了两个时辰,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风雪也稍稍减弱,首个胡人村庄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低矮的毡房错落分布在清河岸边,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在清晨的冷空气中缓缓飘散,一切看起来平静无波。
高成抬手示意队伍放慢速度,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低声下令:
“准备突袭,动作要快,别给敌人反应时间!”
骑兵们立刻握紧手中的复合弓与复合手弩,身体微微前倾,做好了冲锋的准备。
就在队伍即将靠近村庄时,五六条体型庞大的獒犬突然从村庄两侧的毡房后窜出,这些可萨人饲养的猛犬毛发蓬松,体型堪比小牛犊,牙齿锋利如刀,此前曾多次袭击圭圣军的侦骑,造成不少伤亡,是村庄外围最棘手的 “守卫”。
高成早有防备,此前侦骑回报时便提及过这些獒犬,他立刻对身旁的军士喊道:
“按计划行事!”
早已准备好的三十名军士迅速出列,端起复合手弩,瞄准冲来的獒犬。
这些獒犬嗅觉敏锐,隔着数十步便锁定了骑兵队伍,发出低沉的咆哮声,迈着粗壮的四肢猛冲过来,爪子刨起地上的积雪与冻土,气势汹汹。
待獒犬进入手弩射程,高成一声令下:
“射!”
三十支弩箭瞬间破空而出,精准地射中獒犬的要害,有的射中胸膛,有的穿透脖颈,凶猛的獒犬应声倒地,几声短促的呜咽后便没了动静。
高成看着倒在雪地里的獒犬,心里不禁有些惋惜,若是能将这些凶猛的獒犬捕获,稍加训练便是出色的军犬,可眼下突袭要紧,容不得半分迟疑,他只能压下惋惜,继续下令:
“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