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 > 第335章 兵锋河西七

第335章 兵锋河西七(2/3)



    而辟州将领邱功良,早已看清了当前的局势,谭威在西北权势日盛,圭圣军战力强悍,依附谭威才是明智之举。

    因此他主动向谭威提出,愿意率领自己麾下的三千辟州步军留在清河,听从谭威的调遣。

    谭威自然欣然同意,不久后便任命邱功良负责守护清河一带的粮道,既利用了他的兵力,又让他承担起重要职责,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至此蓝池城谭威麾下的兵力得到了进一步整合,总人数达到一万三千人。

    这支部队成分复杂,既包括谭威一手创建、战力最强的圭圣军,也包括收复沙城后收编的沙城军。

    还有由各地零散势力整合而成的独立军,再加上新归附的邱功良部的辟州步军,一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军事力量,在西北正式成型。

    余琢宣读的圣旨中,除了调整将领任职,还对谭威的兵力部署与职责范围做出明确要求。

    朝廷令谭威在营州保持约两万精锐兵力,具体负责三大防务,西北方向需抵御可萨等漠西诸部的袭扰,守护边境安稳。

    东北方向要牵制已内附明朝的蒙人势力,重点防守庭州、盐州两地,防止蒙人部落异动。

    北部则需顶住满清与漠南蒙古的联合压力,构建坚固防线。

    朝廷此举的核心目的,是让谭威稳定整个西北局势,为朝廷推行 “攘外先安内” 的政策提供支撑,以便朝廷能集中精力应对中原的农民起义。

    谭威听完圣旨,心里立刻有了盘算,朝廷既然明确了兵力规模与防务范围,便为自己扩军提供了正当理由。

    他当即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大胆扩军,将麾下军队整合为新圭圣军,总兵力设定为两万。

    这支新部队的构成兼顾了原有战力与新收编力量,既保留了战斗力最强的原圭圣军核心,又纳入了收复沙城后收编的沙城军、整合各地零散势力形成的独立军,还补充了营州本地招募训练的营州军,确保部队既有根基,又有新鲜血液。

    按照圣旨安排,崇祯十五年二月,谭威正式率领新圭圣军进入营州,就任北庭都督一职,开启了对营州的全面治理。

    为稳固自己在营州的势力,避免因人事变动出现权力真空,谭威特意下令机密处拿出重金,暗中公关朝廷吏部侍郎方向明,他知方向明在官员任免上有不小的话语权,通过这位侍郎,能将自己的开州老班底,如陈凌等心腹将领与官员,陆续调至营州任职。

    这些老部下跟随谭威多年,忠心耿耿且熟悉他的行事风格,有他们在,谭威才能更顺畅地推行各项政策。

    不过在办理此事时,谭威心里也是不满,此前各地都督拥有一定的官员任命权,幕府也能直接参与人事安排。

    可如今崇祯皇帝收回了各都督的任命权,还虚化了幕府的功能,无论是军职晋升还是文职调任,都必须经过中央朝廷批准。

    这意味着自己连调动老部下都要花钱疏通关系,实在是受制于人。

    但他也清楚,这种 “花钱摆平官职” 的做法虽无奈,却能有效避免麾下势力因人事割裂而出现分裂,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只能暂时忍耐。

    在专注于营州与蓝池城的建设时,谭威还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月画、祝儿、云琴三位家眷从沙城离开后,并未按照他的预期前往营州团聚,反而选择在原开州的谭府住了下来。

    她们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顾虑仍在京师的主母英娘,担心自己先去营州会引起英娘的误会,也怕破坏家中的和睦氛围,便暂时留在开州等候消息。

    而谭威因忙于军政事务,无暇过多关注家眷动向,直到许久后才从下属口中知晓此事,虽有些意外,却也理解她们的顾虑,并未过多责怪。

    新圭圣军的编制调整,是谭威重点推进的另一项工作。

    此前圭圣军采用的 “三三制” 虽战力强悍,却因与大明传统军制差异过大,一直让朝廷有所忌惮。

    为打消崇祯皇帝的疑虑,同时保留部队的灵活性,谭威决定吸取教训,按明朝新军的框架重组编制,表面上遵循朝廷认可的军制体系,让崇祯安心,实际上在内部运作中,巧妙套用后世的军事管理模式,确保指挥高效。

    最终确定的编制体系为 “都督、军、营、队、排” 五级架构,每个层级都对应设置了朝廷认可的官职,如都督统领全军,军设总兵参将,营设千总,队设把总,排设旗官,既符合朝廷规制,又能满足实战需求,实现了 “明顺朝廷,暗保战力” 的双重目标。

    新圭圣军严格按照崇祯朝军改制定的编制进行组建,各级单位的人数划分清晰明确。

    每排定额五十人,作为最基础的作战团体;每队由两个排组成,共百人,便于灵活执行中小型作战任务;每营包含五个队,总计五百人,具备独立应对区域战事的能力;每军则根据作战需求,分为 2000 人或 3000 人两种规模,形成规模化作战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