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让林猛派十几个黑衣卫“保护”徐光启三人,并在京师之中寻了个僻静的院子住下。
三人虽颇有微词,但还是在京师之中住了下来。
如今新朝初开,除去之前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刘平手下的一众能臣干吏,各部门的官员缺口还是很大。
刘平秉承着让这些人做表率之意,吸引各地人才来投,同时也好让天下之人看看新朝的气度。
所以,刘平才回到乾清宫不久,一道道册封诏书便催发了出来。
“封李信、许青山、孙可望三人总领总理衙门,李信为正一品总理大臣,其余二人为从一品副总理大臣”
刘平口中一字一句的复述,坐在一张木桌上的太监小元子已经开始拟旨。
这小元子乃是宫中留下来的太监之一,刘平发觉此人十分的聪明伶俐,又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在一番大棒加甜枣的攻势之下,小元子已渐渐成为了这内廷之中的主管。
望着小元子条理清楚的列着各项之事,刘平很庆幸自己没有直接废了司礼监这个机构。
不过刘平的司礼监却是与明朝的司礼监大有不同。
因为这些太监只有听从皇帝指挥拟旨的权力,旨拟好了还要交与皇帝过目才能发往各地。
这样一来,前明时作为内廷魁首的司礼监,在刘平这里只是个偷懒的工具。
封完了主要的文官,余者九部的尚书皆是由许青山和孙可望在开封领导的一干草台班子充任。
不过刘平也藏了个心眼,以防这二人作为总理大臣与九部尚书勾结。
便在这些人的头上都加了个候补的名头,暂行尚书之职能。
而九部所缺的官员,则要等秋试之后挑选补充。
封完了主要的行政机构,刘平又思考起监督机构的人选。
黑衣卫依然由林猛任统领为正三品,下辖舆情司、谍卫司、军情司三个部门,负责整个帝国的情报与监察。
但与御史台和大理寺三权分立,有互相监督和检举之责。
又过了一会儿,刘平这才决定大理寺卿和御史大夫的人选。
“着林凡为大理寺卿,实职为正三品
着陈元登为御史大夫,实职为正三品”
听着刘平的话,拟旨的太监小元子有些惊讶。
不过又转念一想,小元子便有些释然了。
这二人皆是神武军中专司统计缴获与战功的书吏。
此番刘平成了天子,这二人确是青云直上了。
看着小元子刷刷的写着,刘平的嘴角勾起了微笑。
林凡和陈元登皆是在辽镇之时便跟随刘平的书吏。
也许二人的能力不足以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但刘平只看到了二人身上的一点。
那便是忠诚,对于刘平的绝对忠诚!
晃了晃有些酸的手,小元子将刚写好的圣旨堆在了一旁,继续看向了刘平。
“文武必须要分职,从即日起,大汉要设立十四军勋制。
大将军——正一品武官
骠骑将军——从一品武官
左中郎将——正二品武官
右中郎将——从二品武官
左护军校尉——正三品武官
右护军校尉——从三品武官
左都尉——正四品武官
右都尉——从四品武官
左军尉——正五品武官
右军尉——从五品武官
左骁骑尉——正六品武官
右骁骑尉——从六品武官
左云骑尉——正七品武官
右云骑尉——从七品武官
司马、队官、伍长(均不入流)”
记完了一半的长篇大论,小元子已是满头大汗。
不过看着刘平脸上的郑重之色,小元子不敢有任何遗漏的继续写着。
看着小元子将最后的右云骑尉写完,刘平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这十四军勋制度,乃是刘平参考了后世和前代的制度体系综合而创。
武官凭借着军衔论高低,小兵也可凭借战功一路青云直上,从不入流的伍长升到大将军。
而且只要升为了七品武官,除去每月军中所发军饷外,每年还可得三十两岁入。
依次往上类推,直到顶薪的军勋大将军,一年可得岁入八万两。
这就相当于一种原始股,只要你成了大汉朝的军官,便等同入了一股。
只要大汉朝还在,便每年都能领到岁银,但军勋不可世袭。
本来刘平还想在岁入中加永业田这一项目,但考虑到如今治下百姓手中还没什么土地,于是只好提高了武职的岁入银子的待遇。
不过这样一来,大汉帝国的财政压力会变得十分巨大。
光是岁入银子和军饷,恐怕就要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