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椅子上的李信眼睛微微眯起,似乎已经猜到了刘平的心意。
“陛下所谓何事,臣洗耳恭听”
见此,刘平却是微微一笑:“不急,还有一人未到”
等了一会儿,满头大汗的许青山在太监的带领下入了殿中。
先是向刘平施了一礼,然后抱拳向李信二人道:“若让二位哥哥急了,还请海涵,兄弟刚忙完了登基大典所需民夫之事”
李信和孙可望拱手回礼,脸上皆是带着笑意。
见人到齐了,刘平也就直入主题的提出了制定政体之事。
大明如今的官制很是成熟了,其实要改的根本没有几项。
但刘平所要动刀的,皆是位高权重之职位。
喝了一口茶水,刘平望着三人道:“朕欲废除内阁,设立一个总理衙门,共有三名总理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听闻要废了内阁,李信几人脸上有些变色,不过听闻这总理大臣之职,应该是和内阁差不多吧。
刘平却没管那么多,继续说道:“总理大臣由皇帝亲自任命,为正一品实职,另外两名副总理大臣为从一品,且不可与六部尚书兼任”
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实职,尚书仆射为从二品实职,另外废除兵部职能,主管战后抚恤和兵卒升赏。
如遇国家大事,可由六部尚书提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经过商议之后交于皇帝,皇帝对总理衙门所提之事有权否决,被皇帝否决之事,总理衙门须仔细商讨,再发于六部重提议案”
听了这总理衙门的介绍,李信三人是面面相觑。
这总理大臣与六部又不统属,看着是吓人的一品文官,貌似又没什么权力。
至于这六部的官员如何选拔任命,便要看陛下的意见了。
见三人没有表达什么意见,刘平继续道:“六部官员之升迁,须有在任地方官三年的经验,经历御史台考察之后,报于皇帝,由皇帝同意后任命。
御史台分设台院、府院、县院,负责监督地方事务,监察百官。
另外,废除翰林院职能,往后只管藏书与整理公文之事”
对于刘平这样的决定,三人并没有感到什么意外。
不管哪个皇帝,为了防止臣子大权独揽,都设监督机构监督。
喝了口茶水,感觉喉咙舒服了不少的刘平继续道:“御史台与大理寺、黑衣卫三权分立,起到互相监督职能,三处最高官员皆由皇帝任命”
“另外再增设学部、农部、商部、主管考学、天下商贾和农桑之事,与六部地位相同”
听到御史台也被分了权,三人的眼中闪过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而那闻所未闻的黑衣卫,想必就是陛下身边的暗子。
至于增设三部的事,李信当即开口问道:“增设三部之事确实有利于民,但这其中官员该如何选择,陛下总不能让考进士科,只会读书的腐儒去管这些事吧?”
面对李信的提问,刘平心中不禁赞了一句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朕一直都秉承着这种态度,这只读圣贤书之人怎会懂得九部具体职能之事,所以朕决定了,今年扩大秋试,不管是不是民户、军户或者匠户、商贾,只要心向新朝的,能识字并知晓职能之事者,皆可参与分科秋试!”
这下三人一听立马就慌了神,没想到陛下如此雄心壮志,竟然要在千年的科举之上动刀。
李信脑海中已经可以想象到秋试之时,一帮子只会读死书之人看见题目,咬牙切齿的模样了。
“陛下三思啊!冒然废除科举,恐有伤国本啊!”
李信一把跪在地上,头上冒着汗的大喊。
没想到李信反应如此巨大,刘平依旧笑道:“朕何时说废除科举了,既然那帮读书人如此喜欢读书,学部和翰林院便是他们最好的去处……”
脑袋转飞快的孙可望立马反应了过来,忙向李信二人道:“我算是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往后想要做大汉朝的官,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通晓各部所管之事”
点点头,刘平暗道一声聪明,简而言之,用现代的话来说,想要做新朝的官,不仅要看学历,还要看你的能力。
这样有一个好处,例如你是工部的管事,遇到了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便可请教上官如何处理。
倘若你的上官是个啥都不懂的腐儒,不瞎发号施令都算好了,又如何向其请教问题。
算是设立了初步的政体,刘平又与三人商量起制度中的复杂事项。
例如分科录取的候补官该如何就业,以及御史台等直属部门自己组织的考试、地方行政制度的划分等等……
一直谈到了晚间,殿下的三人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望着三人已经离开,刘平心中顿感一片的迷茫。
天底下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制度,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人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