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五百三十章 大时代开启

第五百三十章 大时代开启(1/2)

    听着房间里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这让守在门外的秘书们也不禁好奇,已经很长时间,他们没听到过领导们笑得如此开怀了。

    毕竟,处在领导们的位置上,各自需要考虑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计,更是迫在眉睫急需要改善的。

    像今天这样的笑声,作为时常陪伴在领导们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太久没听到过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深夜,回到招待所的李天明,此刻后背依然还是湿的。

    “哥,你咋才会来啊!”

    天洪和马远也被孙立安排在了钢铁厂的招待所,两人一直在等着李天明,都没敢睡觉。

    “有话明天再说,赶紧歇着去,明天……还得回去呢!”

    李天明摆了摆手,打发了两人各自回屋。

    关上房门,坐在床上,怔怔出神。

    回想起刚刚看到的一切,还是忍不住心跳加速。

    就在刚刚,他居然有幸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诞生。

    参与?

    别逗了。

    虽然熟悉历史,但他那点儿道行,哪敢在一众领导面前卖弄。

    这可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

    万一说错一句话,造成了负面影响的话,那可就百死莫赎了。

    能够作为旁观者去见证,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中国太大,不容易完成政策上的转向,那就先开一个窗口作为试点,先完成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先找到那块石头。

    春节过后,领导们便开始沿着漫长的海疆一路考察,想要找的,正是那块石头。

    这个试点最终定在哪里?

    在领导的心里已经有了几个备选,只是还没有决断。

    但从领导们的交谈中,频繁出现的“宝安”,李天明知道,未来还会和前世一样,宝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改开的红利,让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了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大都市之一。

    谁看着不眼红。

    上一世网络上,也曾出现过关于改开试点城市的讨论。

    人人都幻想着如果那个圈能花在自己的家乡,进入新世纪以后,将会是怎么样的光景。

    所有人都在网上讲述自家的优势,李天明自然也想过,如果改开是从海城开始的话,海城会如何。

    单单是政策红利这一块,就能吃用不尽了。

    但是……

    事关国家大事,李天明哪敢瞎插嘴,万一不小心再影响了历史的进程,那可就真的要以死谢罪了。

    对于为什么将试点放在宝安,前世李天明在网上已经看到过很多分析。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试点选在宝安这个临近香江的地方,便于通过香江这个国际港口引入外资、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

    再有就是,广东华侨众多,试点施行的宽松政策可以利用侨胞资源,吸引到初期的投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工业化进程。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使得宝安必须成为了那个幸运儿。

    海城,上海,或者其他的沿海港口城市,虽然工业基础更扎实,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没能被领导选中。

    而宝安的优势,正是在于其基础设施薄弱,哪怕最终失败了,对全国经济冲击也很有限,而一旦成功,则能形成可以复制的宝贵经验。

    改开的前景,李天明看得到,可其他人并没有重生的优势,谁也不清楚未来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将失败造成的损失考虑进去。

    选海城,或者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当试点。

    一旦出了问题,谁都照样承受不起失败带来的巨大损失。

    其实,刚刚在那间屋子里,李天明也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他又担心说出来,会动摇了领导们的决心。

    改开是好事,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随着国门敞开,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少。

    上辈子,国家的经济是发展起来了,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李天明看着就憋气。

    哪怕这一世,同样的情况还是无法避免,但最起码,有了他的提醒,在改开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让某些现象得到改善。

    只是,最终李天明还是忍住了,乖乖的做好了一个旁观者的本分,能出现在那间屋子里,本身就是领导对他的肯定。

    而他担心的那些问题,高瞻远瞩的领导们未必看不到。

    之所以依旧要大力推进改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发展经济迫在眉睫。

    考察了那么多地方,领导们最深的感触就是老百姓贫困的生活现状。

    问题很多,但是不能因为担心出现问题,就止步不前。

    出现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