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综漫观影:无职JOJORE0 > 举报GOU——风华致远被绿了

举报GOU——风华致远被绿了(2/3)

报,究竟是出于对文学本身某种严苛到近乎圣洁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是仅仅因为,您那无处安放的旺盛精力与过剩的审查冲动,恰好需要一个看似“正当”的出口,而我的小说,不幸成为了那个摆在您面前的、最显眼的靶子?就像一位手持放大镜和锤子的工匠,眼中容不下任何微小的、疑似瑕疵的颗粒,必须将其彻底敲碎才肯罢休。您是否在每一次成功的举报后,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涤荡心灵的“成就感”?仿佛一位清洁工,孜孜不倦地擦拭着本已光洁如镜的地面,只为证明灰尘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成就感”,是否就是支撑您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地完成这项“神圣使命”的内在驱动力?它是否如精神鸦片般,让您在点击举报按钮的瞬间,体验到一种掌控秩序、定义规则的虚幻快感?这种快感,是否让您沉醉其中,以至于忽略了窗外真实世界的阳光与风雨?

    我常想,风华致远同志,您是否也曾尝试过阅读其他作品?浩瀚书海,名着经典汗牛充栋,批判现实、探讨人性的作品比比皆是。若您以审视我小说的同等“热情”与“标准”去检视它们,恐怕整个文学史都将被您举报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充斥着复仇、谋杀、乱伦(按您的标准解读)的“负能量”;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您眼中大概通篇都是“宣扬封建糟粕、奢靡颓废之风”;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攻击性极强”、“煽动不满情绪”的“重灾区”。您的手指若真能穿越时空,想必早已因高频举报而磨损殆尽。您为何独独对我的小说如此“青眼有加”?这究竟是您对我个人“才华”的另类肯定(认定只有我的作品才“配”得上您如此高规格的“关注”),还是仅仅因为我的小说恰好出现在您视线所及之处,成为了您践行“审查本能”最便利的试验田?这真是一个比我的小说结局还要扑朔迷离的谜题!

    如今,我的写作状态,已深深烙上了风华致远同志的印记。每当构思情节,脑中便不由自主地响起警铃:“此处可有歧义?会否被解读为‘不良暗示’?” 描写人物心理时,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这‘消极’情绪是否过于真实?会否成为‘传播负能量’的罪证?” 甚至写到人物吃饭喝水,也要三思:“这碗筷的摆放、食物的选择,是否隐含了某种‘危险’的象征?会不会被升华到‘破坏饮食文化’的高度?” 写作,本应是心灵自由驰骋的疆场,如今却步步惊心,如同在布满风华致远同志亲手埋设的“解读地雷阵”中艰难跋涉。创作的乐趣,被一种如履薄冰的焦虑所取代。每一个句子诞生,仿佛都要先经过一道无形的、由风华致远思维模式构筑的安检门,反复扫描,确认“无害”后,才敢战战兢兢地放行。这哪里还是创作?分明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而这副镣铐的打造者与看守者,正是那位素未谋面却无时无刻不在场的风华致远同志。

    风华致远同志,您可知晓,您持之以恒的举报事业,对我产生的最深远影响,并非来自平台可能的处罚(那终究是外部的),而是塑造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奇特的“创作自觉”?这种“自觉”的核心要义,便是学会在您那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的“解读法则”的阴影下,努力寻找一种“安全”的表达方式——一种既能让故事勉强推进,又不至于立刻触发您那高度戒备的举报雷达的“平衡术”。这简直是一门深奥的行为艺术!其精髓在于: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既要真实,又要无害;既要生动,又要“正确”。我仿佛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无声的智力游戏,对手是一位规则模糊、标准飘忽却拥有绝对裁决权的裁判。而这场游戏的唯一奖品,就是让我的小说得以在您那无休止的举报风暴中,获得一丝苟延残喘的空间。这是一种多么荒诞又无奈的生存智慧啊!它消磨着创作的锐气,却也催生了一种畸形的、带着枷锁的“创造力”。

    风华致远同志啊!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举报壮举,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早已超越了我这本渺小小说本身。您用您那坚持不懈的食指,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何谓“过度解读的极致”,何谓“审查冲动的化身”,何谓“将个人标准凌驾于创作自由之上的行为艺术”。您以一己之力,成功地将读者与作者之间本应美好的相遇,异化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永不停歇的“文字狱”攻防战。您让“阅读”这一行为,在您这里彻底偏离了欣赏、理解或批评的轨道,变成了纯粹的、机械的“找茬”与“定罪”流程。您堪称是当代互联网举报文化中一道无比“亮丽”又令人五味杂陈的风景线!

    因此,在这篇由您的伟大事业所“激发”出的、充满诚挚废话的“颂歌”行将结束之际,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风华致远同志,您的名字,将与您那矢志不渝的举报精神一道,在我(以及可能被您“惠顾”的其他作者)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带着红色感叹号、象征着无休止审查与自我阉割的独特印记。您孜孜不倦地点击举报按钮的身影,已然成为我写作之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符号。愿您在这条“守护纯净”的“康庄大道”上,永葆初心,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去发掘、去举报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