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文豪1983 > 第46章 1986

第46章 1986(2/3)

约,是一个犯罪天堂;又因为复杂的历史过往,不仅是个贸易之都,也是个间谍之都。高峰时期,这里聚集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间谍。

    这两个中年人脸色十分难看,不希望被打开箱子,希望和安检方面直接进行对话……这当然不可能了,他们的箱子被当众打开,人们才发现,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的《潜伏》。

    这有啥大不了的呢?

    港府反对民众观看此类,但是这一套书在港地已经流传得太多,查都查不过来。海关方面反而松了一口气,让这两个中年人不得再犯,礼送出境。

    不料,在场有港地《明报》的记者,他敏锐的觉得,这几个人来港地买书恐怕有什么内幕,拍下了一张照片。又贿赂了海关的英籍官员,拿到了这两位中年人的护照信息……一个惊天真相出来了,这两个人竟然和那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明面上的身份是某地产公司的商务经理,背地里是洪门分社的主要人物,而实际上却是某些人的白手套。

    也就是说,不是这两个人想要看,是其他的人想要看。

    众所周知,《潜伏》是一本谍战,怎么会被拿去那里呢?难道……

    当日,《明报》便请示总编,是不是要发出这个大新闻。总编潘越生觉得事情重大,又去浅水湾找到《明报》创始人查良庸。

    查良庸前不久刚给聂伟平写了信:“聂老师,你靠一把扇子,一把桥牌,群挑日本超一流高手,将他们打得回国,实在是一人独守华山击败全武林一样的壮举……恳请你收我为弟子,我在里面把你写成大高手!”

    还没等到聂伟平的回信呢,却看到了这个。

    又是余切!余切写的红色谍战!

    查良庸虽然搞政治不行,却懂一些政治。他凭借华人世界武侠宗师的身份,在两岸三地都是座上宾。他当即喃喃道:“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我知道了……”

    《潜伏》这套书,查良庸也看过。余切,查良庸也对话过。没有想到,他竟然用这种方式离奇的打破障碍。

    真像是温瑞安说的那样了:“戚少商一人一剑一马,于万军从中逃离追捕——你以为他是丧家之犬,不,那些人才是丧家之犬!”

    略作思考后,查良庸道:“发吧,有什么事情让我来出面。”

    《明报》当即拟了个《余则成已登机》的标题!文章一发出,立刻引起了其他报刊的转载。《星岛日报》上面,把这个事情形容为《特工窃书案》,认为是一次文化冲破藩篱的典型案例;《新晚报》则派出了记者到宝岛探访,发现《潜伏》这本书的连载版早已经到处都是,只是没有单行册。

    他们猜测两位特工正是为了单行册才来的港地,因为单行册有另一部分结局……连载版里面,余则成离开大陆之后,下一页就是几十年后的归来,而传言在单行册里面,多写了一些余则成在港地的经历。

    特地到咱这儿来买单行册,不就是为了知道结局嘛。

    随着时间推移,事情越来越接近真相。

    一些在各地都有线人的港媒表示,根据线人传来的消息,前两个月,《潜伏》连载版问世时,当地忽然不允许提到任何有关于余切的,尽管民间已经流传的到处都是,但单位人员却决不许公开阅读,一旦查获,轻则批评,重则以撤职处理;两个月后,又忽然极力推荐看《潜伏》,使得该在短时间内经历两级反转。

    也就是说,这一正在从“房间里面看不见的大象”,走入到阳光下面。

    武侠家温瑞安激动极了,将这件事情写成短篇通讯稿发到《东方日报》上面。此时,他的本来已经在宝岛《时报周刊》上进行连载,因为这一件事情,当局撤下了他的稿子,使他重新回到了查无此人的状态。但温瑞安一点儿也不在乎,反而在自己与朋友的来信中道:

    “不要担心我!我的已经在多个地方出版!再也不用受没钱的酸臭气!”

    “查良庸这个人在武侠上,已经写到了头,他自然就转而对政治上产生了抱负,然而,他有时又显得十分天真,在九龙城寨的处理上,他让我极其失望……但这一次他抛开一切,却真的做了大好事!”

    温瑞安激动道:“我忽然觉得有种浪潮要来了!在人类的历史中,一些伟大的事情有时并不是深思熟虑,由许多人来按部就班推动的,相反,它往往是一两个人凭个人意志,在巧合中强行翻转来的!”

    朋友劝说温瑞安:“现在事情还不算明朗,你更要惜身。”

    温瑞安当即道:“戚少商纵马的路上,半个武林的豪杰都为了救他而死,我虽然认识戚少商,但我不配是戚少商。我只是个会罗汉拳的马来西亚华人好汉!难道也要为他而死吗?沮丧吗?我不沮丧!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我将死得其所!”

    这一问答的发出,顿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先引爆了潜流涌动的两岸三地文坛。此时的温瑞安,已不再是前两年那个四处逃亡的穷酸作家,在写出《逆水寒》这一热门书籍之后,温瑞安成为华人武侠世界的新武侠大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