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是那些诗稿,一张张,一页页,都是她这些年来的心事。有替宝玉捉刀的,有自己即兴所作的,也有他们一起联句时写下的。那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句子,在火中蜷曲、变黑,最终化为青烟。
最后是那些帕子。她拿起宝玉送她的第一方帕子,上面还绣着一株小小的兰花。那是他们初识不久,他见她喜欢兰花,特意寻来送给她的。
火焰舔舐着丝帕,很快将其吞噬。
黛玉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无悲无喜。这些承载着她最深沉情感的信物,如今都化作了青烟。仿佛随着它们的消失,她与宝玉之间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也将不复存在。
当最后一件信物在火中化为灰烬时,黛玉忽然感到一阵轻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艰难地挪回床上,躺下,闭上眼睛。
——————
翌日清晨,紫鹃推开房门,被屋内残留的烟味吓了一跳。她急忙走到床前,见黛玉安静地睡着,呼吸似乎比往日平稳些,这才稍稍安心。
她注意到炭盆中的灰烬,心下疑惑,却也不敢多问,只是轻手轻脚地将炭盆端了出去。
“紫鹃姐姐。”一个小丫鬟匆匆走来,“老太太房里的琥珀姐姐来了,说老太太问姑娘今日可好些了,若好些了,就请过去说说话。”
紫鹃叹了口气:“姑娘刚醒,我这就去回话。”
她转身进屋,却见黛玉已经睁开了眼睛。
“是谁来了?”黛玉轻声问。
“是老太太房里的琥珀,说老太太想请姑娘过去说说话。”紫鹃答道,“姑娘若是不舒服,我就去回了。”
黛玉沉默片刻,竟挣扎着要起来:“替我梳洗吧,我也想去给老太太请安。”
紫鹃又惊又喜,忙唤小丫鬟打水进来。
梳洗完毕,黛玉看着镜中的自己,瘦得脱了形,便让紫鹃寻出一件稍显宽松的衣裳穿上。紫鹃又特意为她多施了些脂粉,遮掩病容。
一切收拾停当,黛玉在紫鹃的搀扶下,慢慢往贾母院中去。
一路上,园中的景致依旧,只是在这秋日里,多少显得有些萧瑟。黛玉走得很慢,不时停下来歇息。经过沁芳桥时,她望着桥下的流水出神。
“那年春天,我们在这里葬花...”她轻声说,像是自言自语。
紫鹃知她又想起了旧事,忙岔开话题:“姑娘看那枫树,叶子红得多好看。”
黛玉微微一笑,不再说话。
到了贾母房中,王夫人、薛姨妈、宝钗等人都在。见黛玉进来,众人都吃了一惊。这几日传闻她病重不起,没想到今日竟能过来请安。
贾母更是又惊又喜,忙招手让她到身边坐下:“今日气色倒好些了。”
黛玉勉强笑了笑:“外祖母挂心了。”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坐在一旁的宝钗,见她穿着大红缎子袄,头上戴着金钗,俨然是宝二奶奶的气派。而宝玉却不在房中。
宝钗见黛玉看她,微微一笑:“林妹妹今日能起来走动了,真是太好了。前儿我得了一些上等的人参,已经让人送到妹妹房里了。”
黛玉淡淡地道了谢:“有劳宝姐姐费心。”
王夫人也道:“看起来是好些了。既然能起身,明日也常出来走走,整日闷在屋里,好人也闷出病来了。”
黛玉垂眸不语。贾母看出她的不自在,忙打圆场:“才好了些,怎么能吹风?还是要好生养着。”说着,又对黛玉温声道,“想吃什么,只管告诉厨房去做。”
“多谢外祖母,我没什么想吃的。”黛玉轻声说。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接着是丫鬟的通报:“宝二爷来了。”
帘子掀起,宝玉大步走了进来。他今日穿着件月白色的长衫,神色匆匆,显然是听说黛玉在这里,特意赶来的。
“林妹妹!”他一进门就直奔黛玉而来,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惊喜,“听说你好了些,我...”
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看到了黛玉冰冷的眼神。
“宝二爷。”黛玉淡淡地唤了一声,疏离而客气。
宝玉愣在原地,一时不知该说什么。自从他成亲后,这是第一次见到黛玉。他本以为她会理解,这桩婚事是家长之命,并非他所愿。可黛玉的态度,明显是与他生分了。
宝钗起身,温柔地对宝玉说:“你来得正好,林妹妹今日气色好多了,老太太也高兴呢。”
宝玉机械地点点头,在宝钗身边坐下,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黛玉。
黛玉却不再看他,只是低头整理着自己的衣袖。
贾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叹。她何尝不知道黛玉的心病?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只得强颜欢笑道:“今日人齐,就在我这里用饭吧。凤丫头,去吩咐厨房,做几样清淡的菜来。”
凤姐忙应了下去。
席间,宝玉几次想与黛玉说话,都被她冷淡地避开了。有一次,他趁着众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