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刚刚改完,蔡扬便收到袁绍的来信,邀请他前往酸枣参加会盟。
蔡扬对此早有准备,当即做好了开拔的准备。
忠心耿耿的眭固留在平阳守城,配合他的是徐晃和呼延成。
全部带走参加讨伐董卓是不可能的,蔡扬没有那么心大。
平阳是自己的老窝,大才女老婆也留在这里,他可不希望蔡琰成了邹夫人。
兵力少有兵力少的好处,他的两千名骑兵,现在已经武装到了牙齿。
所有骑兵都配备了新式马具,全套轻质皮甲,长矛、弓箭、环首刀、狼牙棒、钉子锤、骑兵盾一应俱全,堪比当代最精锐骑兵的部队。
属于典型的突击骑兵装备,跟重骑兵还有着极大的差距。
装备质量是战斗力的基础。
软马鞍根本无法携带这么丰富的武器,骑兵最多携带两三种武器。
而多用途马鞍,让每件武器都找到了悬挂位置。
尤其是专用骑兵盾,这是诸侯们从未见过的装备。
马刺的出现让平阳骑兵抛弃了马鞭,在金属马镫的配合下,骑兵具备了持盾突击的能力。
再也不用裸(婆)奔了。
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玩意儿,也开始普遍使用。
虽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却让平阳骑兵的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曰”字形铁制皮带扣。
这种皮带扣系扎异常牢固,调整异常方便,使用异常简单,成本异常廉价。
它刚一出现,
便迅速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捧,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开始普及,皮带迅速取代了身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带子。
皮带,也成了骑兵们的标准装备。
那种成本高昂、使用不便、系扎松散的带钩,提前1600年被淘汰。
唯一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玉带的消失,让平阳士人苦恼了很久。
因为皮带,骑兵们的皮甲有了改良,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骑兵自己就能快速的披甲卸甲。
同样因为它的出现,
骑兵腰刀由单点内嵌式悬挂,变成了两点悬挂式,也就影视剧中的那种方式,这让拔刀变得异常方便。
汉代刀具是单点内嵌式悬挂,就是把长刀塞在腰带内侧,通过刀鞘上的挂钩挂在腰带上。
看过《楚汉传奇》吧?
就是那种佩剑方式,刀鞘塞进腰带里。
这种方式拔刀不方便,同时限制了刀具的长度,当刀身过长时,需要从后背方向才能拔出。
这就是嬴政遇到荆轲时的尴尬——“王负剑”。
再说金属头盔,
同样是因为一个小玩意儿的出现,让头盔出了现革命性的进步。
内衬式悬挂系统。
外观没有太大变化,就是个头大了一圈儿。
原有头盔没有悬挂系统,铁帽子直接戴在头上,一棍子敲上去,等于是隔着铁皮砸头上。
现代头盔与古典头盔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了内衬,通过它将盔体和脑袋隔离开来。
不怕棍子砸了。
汉代已经大量使用帆布,做内衬正好。
皮甲、带马刺的皮靴、悬挂式金属头盔、两点悬挂长刀、皮带……
一堆小玩意更换之后,让平阳骑兵的装束,在外人看来透着一丝古怪。
平阳人自己,则很快习惯了这种变化,早就见怪不怪了,反而觉得其他地区的人,
一群土老帽儿!
蔡扬对讨董战争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自然不会倾巢而出,他只带500骑兵前往。
反正必然会作鸟兽散,人数少跑路方便。
随军役夫两千多人,一大部分是这些骑兵的家眷。
黄巾军打仗,向来都是拖家带口,男女老幼齐上阵,这也是为啥,黄巾动辄宣称百万的原因。
白波军作为黄巾残余,自然也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平时打仗也是这个做派。
各路义军也是如此。
在镇*压黄巾的过程中,朝廷正规军渐渐势微,义军这种非正式武装成了主流,新部曲横空出世。
虽然还是叫做部曲,但现在的部曲和大汉正规军的部曲已经完全不同。
现在的部曲是在镇压过程中形成。
那些组建义军的豪强,大都是以自己的家丁奴仆或者庄户为基础,这些人本身就是他们的私人附庸,拖家带口成为一大特点。
将领们改换门庭的本钱,就是自己的部曲数量。
部曲私兵,携带家眷是一大特点。
好处是士卒家眷在将领手中,士卒不敢不忠于将领本身。
坏处是,将领携带部曲作战,换老大时没有心理负担。
三国时期,唯一做出改变的人是曹操。
曹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