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回到古代从一无所有开始 > 第732章 破庙会见

第732章 破庙会见(1/2)

    驿站官吏犹豫了一下,脸上露出了一丝惊恐之色,便低声说道:“大人,这次登基仪式可谓是惊心动魄,血流成河,首先在祭天仪式过程中,陛下祭天仪式刚刚完成,便天生异象,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然而就在众人欢呼雀跃之时,人群里突然出现了好多刺客,他们挥舞着长刀冲向外围的禁卫军,意图刺杀陛下,扰乱祭天仪式。”

    赵铭听闻心中一紧,连忙急切的追问道:“竟有此事?那后来如何了?”

    驿站官吏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陛下见状有条不紊的指挥,立刻下令无关百姓后退,禁卫军上前绞杀这些刺客。

    这一杀,便是数千之众啊,后来回宫途中又遇到刺客埋伏…………

    后来,在太和殿外其中还有不少百官也牵涉其中被诛杀。

    整个太和殿外可谓是血流成河,实在是太可怕了。”

    赵铭听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如此重要的登基仪式上,竟然会接连发生这样的事情。

    数万叛军和百官被绞杀,这是多么大的一场动荡啊。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京城那血腥残酷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叛变………”赵铭喃喃自语道,眼中满是震惊和忧虑。

    他深知,这样的事情对于新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朝廷的根基可能会因此而动摇,民心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势力逃脱,也未可知。

    赵铭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抬起头,看着驿站官吏,问道:“那现在京城的局势如何了?”

    驿站官吏摇了摇头,说道:“回大人,京城在第二天便恢复如初,百姓们井井有条,陛下依然下令各个城门加强戒备,如今正在清理那些叛逆的家人。就是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后续的变故。”

    赵铭站起身来,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对驿站官吏说道:“你此次前来,辛苦了。若是着急回去可先行一步。”

    驿站官吏答应一声后再次行了礼,便退了下去。赵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

    赵铭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脑海中思绪翻涌。他深知京城发生的这场变故,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打乱自己劝降谢云廷的全盘计划。

    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是一个契机,能让谢云廷等人更清楚地认识到新朝的决心与实力,从而加快归降的步伐,为新朝的安定和繁荣添砖加瓦。

    思索再三,赵铭觉得事不宜迟,必须立刻行动。他快步走到书桌前,铺开宣纸,研好墨汁,提笔蘸墨,神情凝重地开始书写书信。

    第一封信,他写给了偏将孙启。信中,赵铭详细叙述了京城登基仪式上出现的叛乱,而后被陛下果断绞杀数万之众的事情,着重强调了新朝陛下的英明果决以及不容挑战的权威。

    他写道:“孙将军,如今京城局势已然明朗,新朝根基稳固,陛下手段强硬。北幽关若能顺应大势,尽早归降,不仅能保将军与诸位荣华富贵,更能让北幽关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望将军念及大局,协助在下,劝服谢郡守尽快做出决断。”

    给幕僚林安的信中,赵铭则更多地从文化传承与安稳的角度入手。

    “林先生,您醉心古玩字画,想必深知太平盛世才是文化瑰宝得以传承的根基。京城之乱虽已平定,若是继续动荡仍会对各方造成冲击。

    若北幽关能投入新朝怀抱,必能在安稳环境中继续您的雅好。先生在谢郡守身边举足轻重,还望您以天下苍生为念,助力归降之事,此乃功德无量之举。”

    至于写给周平的信,赵铭格外用心。“周管家,您一片孝心,人所共知。老夫人身体欠佳,正需安稳环境调养。

    如今京城叛乱已平,我朝陛下是绝对不会允许北幽关不听号令的,只有尽快归降新朝,北幽关可保太平,老夫人也能安心养病。

    您对谢郡守忠心耿耿,想必也不愿见他因一时犹豫,将北幽关拖入险境。

    还望您老在郡守面前多多美言,促成归降,此乃为北幽关,亦为您阖家着想。”

    写完三封信,赵铭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信纸小心翼翼地装入信封,封好口。

    他唤来亲信侍卫,郑重地将信交予他,叮嘱道:“务必将这三封信亲手交到孙启将军、林安先生和周平管家手中,不可有丝毫差错。此事关系重大,若办得妥当,必有重赏。”

    侍卫领命而去,赵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三封信能如他所愿,借助谢云廷三位心腹之力,打破当前的僵持局面,让谢云廷尽快做出归降的决定。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推动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一处破庙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