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大概率是真的,五胡十六国的时候,慕容鲜卑就有一支从东北跑到了青藏那边,还发展成了吐谷浑,并且延续到隋唐时期。〗
〖郾国,失联到名字都被史官记错了。〗
〖好像两个都有,叫燕国的那个被灭了,战国七雄的燕国其实是郾国。〗
〖对的,为了和南燕国区分。〗
〖不对,南边那个燕国在出土文物上也叫「匽」(写法有细微差异),和北边那个同一个字。〗
〖说白了,当时的汉字怎么写相当随意,意思到了就行。〗
〖都不对,目前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燕是郾的秦国写法,始皇统一文字,就把两个郾国的郾改成燕。
第二种:因为荆轲刺秦,所以始皇报复燕国,在史书上改成燕,把国号改了确实是莫大的羞辱。〗
〖第一种不太可能,如果郾、匽的秦国写法是燕,那秦国在古郾子国设立的就不该是郾县,而是燕县。〗
〖所以是第二种咯?〗
〖对啊,你被最信任的人欺骗感情,还被他派来的死士追着绕圈,你恨不恨燕国?〗
大秦,咸阳。
众臣正思索燕丹什么成始皇最信任的人了,难道是有什么不为人知之事?
燕丹,即燕国太子丹,姬姓,燕氏。
战国时期,称呼比较乱。
太子丹、燕丹、姬丹,指的都是他。
在众人的印象中,燕丹和始皇曾经同在赵国为质,说关系差,那不至于。
说关系好,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两个同病相怜之人,交际频繁了些。
自从始皇继位,燕丹到秦国为质,拒绝投降秦国,恶毒咒骂始皇之后,两人早年那些微薄的情分,早就没了。
后人若是说好友,尚且可以理解。
但这个最信任的人,从何而来?
难不成燕丹是间客?
他咒骂始皇是演的,始皇欺辱他也是演的?
一切只是为了让燕丹在燕国拥有民心,然后派人刺秦,让大秦有大义名分对燕国动手?
这么扯的事情,真的可能吗?
但王翦转念一想,也不是没有可能。
燕王将太子丹的首级送来求罪,始皇却勃然大怒,限期一定要攻下燕国,莫非是因为好友之死?
王翦思索之际,却听上首传来一声疑惑声。
“嗯?”
众人疑惑,始皇比他们还疑惑。
若说好友,年少时在赵国,却有那么两份情谊。
但最信任的人?
这不是扯淡嘛!
更扯的是郾国和燕国之事,之前的视频已经聊过了,怎么又提起了?
太子丹:我也知不道啊。
~~~
周朝初年。
周公很疑惑,后人这不是挺明白的吗?
怎么之前许多评论,说要大周实行郡县制呢?
转瞬,周公又恍然大悟。
人成群,总有几个蠢货,何况是十四万万人呢?
————
太平天国。
刘兴汉在桌案上奋笔疾书。
因为他突然觉得文明起源于华夏说和文艺复兴是偷盗东方典籍之事,可能不是假的。
刀叉、分餐,华夏上古贵族用剩的玩意儿。
分封、军事殖民、经济殖民、文化殖民,更是华夏两千年前玩剩下的。
还有什么文艺复兴,早不复兴、晚不复兴,偏偏那时候复兴。
蒙古人打到欧洲,带来火药和文化典籍,明朝下西洋,也带来文化典籍,然后欧洲就文艺复兴了,这中间没鬼,就真的有鬼了。
而且翻阅典籍,刘兴汉发现明朝识字率高的离谱。
这跟汉朝戍边军队能写家书还不一样,因为汉朝是良家子,识字这是最基本的。
但明朝的通俗小说流行,和各地的学校遗址,都侧面印证了明朝的识字率。
通过考证,刘兴汉还发现清初的识字率也高的离谱。
可偏偏清中期的识字率,又低的离谱。
清初内部不稳定,反而高。
从康熙朝开始,社会稳定了,识字率反而低。
这不符合常理。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因为清初即是明末,识字率高是因为他们都是明朝人。
到康熙朝,除了长寿的,几乎都是清朝人,所以识字率低。
刘兴汉甚至设想,若是没有天灾,明朝内部不生乱,可能就没西方什么事了。
或许是皈依者狂热,或许是骗人把自己都骗到了,刘兴汉此刻已经不能用精汉形容了,因为在他的自我认知中,他就是汉。
他是当年汉室和亲公主的后裔,祖上被迫西迁到了欧洲。
他甚至试图论证,罗马就是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