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国,校尉的含金量可大可小。
徐盛的校尉之职,便属于下等偏中,中等偏下。
所以徐盛儿子才忿忿不平。
“吾儿,饮茶。”徐盛不悦道。
有些话,不能说,即便是在家里,须知隔墙有耳。
“主公也很为难,政事、军事皆有大族掣肘。”
徐盛看似劝解儿子,实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曹操手下没有世家大族吗?
刘备手下没有世家大族吗?
怎么偏偏吴地世族如此排外?
哼!怪不得将来衣冠南渡、王与马共天下。
有这群虫豸,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唉,可惜已经和谈了。
否则根据天幕启示,投曹、投刘,倒是一种选择。
~~~~~~~
〖有本小说《三国:中兴大汉,蜀之浪漫》,书里的主角是刘封。
作者对三国并不是很了解,因为某段只能宅在家的时期,在家里陪父亲听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
根据自己的理解,他感觉刘封死的冤,出于对刘封鸣不平,他原本想写一本蜀黑的书。
在写书之前,作者就是打算走主角智勇双全收拢人心,甚至夺人妻妾(甘夫人,孙尚香什么的)这样的故事。
开局长坂坡救阿斗,夺荆南四郡,各种一夫当关。
前期也给刘备加了不少心理描写,什么质疑怀疑之类的通通都有。
但是!随着剧情深入,作者本人随笔描写,随着作者边写边查阅资料典籍。
无论是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是戏曲评书,作者发现,他被刘备的人格魅力折服了!!!
因为无论野史、正史都拿不出切实的黑料,他反而越了解越喜欢刘备。
大汉魅魔恐怖如斯!
所以说,刚了解三国的时候喜欢季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成长,会喜欢曹魏,但到了一个年龄段又会继续喜欢上季汉。
单论这本书的剧情和文笔,远远称不上神作,但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使这本书从一众魂穿历史文里脱颖而出。
以至于可以让我在这里把他当做证明刘备人格魅力的证据。
如果说,季汉为大汉的落幕写下了一个浪漫的句号,那么这个句号里最亮眼的部分一定是属于这位昭烈帝。】
~~~~~~
评论区:
〖刘备、诸葛亮、姜维,季汉最亮眼的落幕方式。〗
〖这本书我看过,一开始写刘备就直接用本名,后面就开始称汉昭烈帝了。〗
〖文笔、构思确实称不得上乘,但作者被刘备魅力折服的路程最为难得,因为这个原因,他断更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前面为了黑而黑的剧情。〗
〖跨越1800年的魅惑。〗
〖我现在相信史书上记载的一个刺客都被刘备的人格折服的事情。〗
东汉,建安十三年。
公安县。
狗肉摊旁的转角处。
“大将军,后人又提及你了,你比父亲和三叔还厉害。”
姜维扭头,正要解释一番,却见孙夫人走来,连忙用手悄悄碰了碰张苞腰间。
“大将军,你干嘛?”
“他让你去给你爹报信。”
身后传来声音,张苞愕然,扭头尴尬的看着孙夫人,“世母……”
关平、姜维也连忙行礼。
世母即伯母,即父亲兄长的正妻。
待看清孙夫人身后跟着的少年男子,三人又连忙行礼,“兄长。”
“寒暄过了,就跟着我一起去吧,别想着偷偷报信!”
三人跟着孙夫人之后。
被三人称为兄长之人,跟在三人之后。
一脸尴尬的摸着鼻子。
好巧不巧,刚陪着母亲走到这里,就听见天幕里提到自己。
甘夫人、孙夫人都是自己的母亲,后人怎么能这样写呢?
自己又不是某些罔顾人伦之人!曹操都做不出这样的事。
曹操:大侄儿,就当你夸我了。
曹丕:谁罔顾人伦了?
李治:你说清楚,究竟是谁罔顾人伦!
刘骏:不是你们,难道是我?
高隆之、魏收:当然是你啦,我们都记进《魏书》里了。
刘骏:你们还能再不要脸一点吗?连与你们同朝为官之人都评价你们编的史书是秽史!
李隆基:总不可能是朕吧?
刘封:难道娶儿媳之事冤枉你了?
李隆基:那是天宝李隆基做的,关我开元李隆基什么事?
武周李隆基:就是!也不关孤的事。
天宝李隆基:逃命中,勿cue。
~~~~~~~
【刘邦:这是国库1\/10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