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有个网友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在大明实行以下改革,大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明朝初年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并且土地不允许买卖,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会获得政府发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开垦。
二:皇帝的儿子只能获得一块相当于今天一个镇大小的封地,且他们的后代无论出生多少孩子都不会获得爵位和朝廷的资助,他们只能依靠这个城镇,并且需要向朝廷交税,女儿则许配给功臣家庭。
三:明朝中后期借助大量涌入中国的白银,发行银币,银币的币值不由货币本身含银量决定,而由国家信誉决定。
四:明朝实行粮食官方专卖,每年向农民收到的粮食实体由官方向城镇脱产群体出售。
五:明朝实行大量基础建设,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是银币,同时鼓励经商,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和严格保护被雇佣人的利益。】
~~~~~~
【高赞回答是这样评价题主的政策:
当然是当场暴毙,每一条都是精准地找死。
官绅一体纳粮,这第一条就让人无语,谁告诉你明朝官绅不纳粮了?
官绅拥有的田产的土地税从来都是理论上必须按规定缴纳的,实际操作可以避税,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
明朝官绅拥有的免税特权是不服徭役,不用缴代役银,这种权利连煮盐的盐户都有。
“自洪武始,凡生员之家,俱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嘉靖二十四年,又令免粮二石。”
合法的特权就这么点而已,剩下的逃税漏税,都是靠着缙绅在地方上把持基层的势力实现的。
取消优免这事,崇祯就干过。
“士首四民,素谙忠义,年来独宽优免,皇恩则既沃矣,士独无所自效于危时乎?通查海内生员,大州县五六百名,即小县亦二三百名,计一年所入可得三十万两,足当一省赋役,今自崇祯三年为始,尽扣充饷,亦不后其君者之当然耳。”
结果就是,那些靠把持基层官府来逃税的大豪绅,根本不差那两个丁、两石米的免税额度。
这三十万两加税,剥的都是没权没势的穷秀才。
以至于后来李自成、张献忠开科举的时候,“劣衿或羶逐之”,一堆穷秀才去投奔。
第二:土地不允许买卖。
那允许老百姓借钱吗?
能不能保证农民遇到困难,需要借钱的时候,官府都能及时提供低息贷款?
看看王安石青苗法的结果,最好不要有这种幻想。
如果允许农民借钱,他们偿还能力薄弱,不拿土地抵押,谁肯借?
这种政策要是被当成摆设,私下照常交易土地,还好一些。
否则的话,那就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有钱人谁也不肯借钱给农民。
因为借钱的话农民很可能还不上,不许拿土地抵押,那就没利润了。
所以,他们宁可眼看着农民饿死、暴乱,收买官府镇压他们,也绝对不会借钱。
第三: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会获得政府发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开垦。
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请问明朝疆域内哪来那么多的地?
而且你如果说朝廷鼓励开荒,开荒归自己所有,或者就是给百姓一片荒地,让他们自己开垦,都还能理解。
朝廷开垦好土地,然后分给百姓?
即便真有这么多土地,你猜这些土地能能到百姓手上?
假设朝廷开垦土地,再假设政策一直实行,继续假设大明一统全球,生孩子什么都不给的时候,华夏人口都一直在递增。
儿子成年就分土地,你猜他们每家每户会生多少个孩子出来,之后的土地从哪儿来?
你是串爆,要带领大明打上月球?
第四:皇室宗亲只能获得一个镇的封地,后代都不获得爵位和朝廷的资助,只能依靠城镇,并且需要向朝廷交税。
请问:皇帝的儿子扔到地方上,打算怎么监管?
他们私下兼并土地、控制商业,难道官员在皇权至上的环境下治得了他们?
明朝宗室制度最大的害不是俸禄,俸禄朝廷可以拖欠不给,最大的祸害是就藩。
事实上明朝中期开始,除了领头的几位藩王,大多数宗室俸禄都被朝廷拖欠,以至于闹出皇室宗亲进京讨薪的丑闻。
除非否定皇帝高人一等,否则没人能监督皇帝的亲戚。
就算是在否定有人天生血统高贵的时代,你见过顶尖当权者的亲戚被有效监督吗?
第五:发行银币,银币价值不由货币本身含银量决定,而由国家信誉决定。
首先说信誉,大明前期还行,中后期,大明朝廷的信誉?你在开什么玩笑?
其次,这个建议就有问题。
你如果说发行的货币,以国家信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