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鲁派使者带着礼物前往大明,想要寻求朱棣的支持和帮助。
《明史》记录朱棣的回信如下:“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各遂其生。
朕统御天下,一视同仁,无间遐迩,屡尝遣使谕尔。
尔能虔修职贡,抚辑人民,安于西徼,朕甚嘉之。
比闻尔与从子哈里构兵相仇,朕为恻然。
一家之亲,恩爱相厚,足制外侮。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
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是一家人,别打了,叔叔怎么能抢侄儿的位置呢?一家人要相亲相爱。
当然,最后是沙哈鲁赢了。
朱棣也按照惯例,承认了沙哈鲁的地位,并进行赐封。
而后沙哈鲁将国都迁到哈烈,即今天阿富汗赫拉特,大明称其为哈烈国。
而因为音驿的问题,哈烈的翻译在《明史》中也有三种,另外两种为黑鲁、黑娄。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指今天阿富汗的赫拉特。
哈烈,在撒马儿罕西南三千里,去嘉峪关一万二千余里,西域大国。
撒马尔罕,即今天撒马尔罕州首府,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康居。
因为西域国度众多,互相征伐。
今天属于这个国家,明天可能属于那个国家。
所以同一个位置,在不同时期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汉朝时的称呼有:罽宾国、凛宾国、劫宾国、羯宾国。
三国南北朝时,又称:悉万斤。
隋唐称:康国或萨秣建。
隋朝也称漕国,唐朝复用罽宾。
蒙古崛起,攻占当地之后,以前代国名,改用蒙古语称呼:寻思干。
丘处机称:邪米思干。
也称:撒马尔罕。
明初直接采用音译,称撒马尔罕。
宫殿内,只有记时水滴不断滴落之声。
突然,啪的一声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朱棣轻轻拍了自己脑袋一下。
“越想越偏,这都想到哪儿去了。”朱棣喃喃自语道。
朕本是想什么事来着?
朱棣晃悠着脑袋,朕想起来了,朕是在想后人会如何编排自己给沙哈鲁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