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蜀地呢?
当然也可以谈。
赵宋损天下而富汴梁,只是蜀地尤为突出罢了。
但兴汉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推翻赵宋吗?
不!
兴汉军要像朱洪武一样,收复燕云十六州。
要像朱永乐一样,通商、下西洋,万国来朝。
否则还有什么底气说兴汉,顶多就是赵官家换成王官家。
所以,不仅要谈百姓与肉食者的矛盾,还要谈胡汉矛盾。
南地,重点谈百姓与肉食者的矛盾。
越往北,不仅要谈百姓与肉食者,还要谈胡汉。
前者吸纳百姓,后者吸纳士绅。
兴汉军中,多是农民、茶农、茶贩、匠人,些许读书人也是郁郁不得志。
矮个子里挑高个子,兴汉军中稍微称的上高门大户的只有王小波、李顺等寥寥几人。
而他们,也不过是小茶商而已。
苦命人,最能共情苦命人。
看了李安健的故事,众人一时默然。
人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
比如坐在右手侧的反对派们,有小地主、商人、读书人、宋朝官吏。
他们有的是因为兴汉军对地主、士绅残忍屠戮,所以反对。
有的是因为忠心赵宋,所以反对。
他们的祖上、家族,他们听过的、见过的苦命故事,比李安健苦多了。
但他们也代入进去了。
人,左边是矛,右边是盾。
他们一边压榨着百姓,一边写诗可怜百姓。
见众人心情不佳,王小波轻敲桌案,“为了活命,去偷东西,是错吗?”
“偷东西违法,自然是错,法不容情!”
“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情!活不下去了,偷东西确实违法,但实属被逼无奈,可以理解。”
“理解?他若是偷的另一个贫苦家庭的救命之粮,他倒是活了,可另一家又该死吗?”
“呵呵,贫苦之家哪还有东西可偷?偷也要偷地主士绅的,正所谓劫富济贫!”
“天大的笑话!侠以武犯禁!自称侠客,便可以毫无理由将富人的东西给穷人吗?那还要法律干什么!干脆大家全凭心中的道义做事!”
“有何不可?”
“道义能提高上限,但管不了下限!律法便是为了约束人的下限!”
见话题偏了方向,王小波没有阻拦。
半盏茶后,众人吵累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去犯法犯罪,当诛!”
“一个人,为了活命,而去违法犯罪,朝廷当诛!”
王小波一锤定音,“为何有兴汉军,难道不是因为朝廷压迫过甚吗?”
在公审中,留有性命的赵宋官吏再次提起招安之事。
“将军,如今兴汉军占有蜀地大半,只要接受朝廷招安,诸位皆有前程。”
王小波不屑的说道:“招安?不就是要我们投降吗?”
“蜀地大半还不够,兴汉军下一步便是全占蜀地。”
“将军,朝廷是不可能为你封王的。”官员解释道。
“哈哈,你到现在都还以为我们兴汉军是为了杀人放火受招安吗?”
赵宋官员:“难道不是吗?”
你们还真要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后人说官家是废物,你们还真以为官家是废物吗?
官家打不过辽人,还打不过你们?
“将军,如今受招安,前程似锦。”
“朝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真把朝廷逼急了,不接受诸位的投降,三族俱灭。”
“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赵宋官员苦口婆心的劝道。
“你忠心赵宋,为官期间也未曾有过害民之举,某敬你是条汉子。”
“你劝我接受招安——”王小波轻笑一声,“无非是因为你们丢了成都府,其他人都死了,赵光义和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即便再恨他们,终究要捏着鼻子给他们个平谥。”
“而你!你!你!”王小波伸手虚点了数位赵宋官员,“某放你们走,你们不降,却又不走,真以为某不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吗?”
“都死了,就你们活着,回去了,就要背黑锅。”
“朝堂会说是因为你们与我内外勾结,才导致成都陷落。”
“轻则流放,重则身死,家族还会因为你们而蒙羞。”
“你们日日劝某接受招安,无非就是某接受招安之后,你们不仅无过,还有大功,至少也能功过相抵。”
“将军,我们是为你着想。”被人揭穿心思,赵宋官员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的辩解道。
“呵呵,军师团曾劝我,向外传信,说你们与我勾结,才导致成都陷落,毁了你们的名声,逼你们投降。”
王小波戏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