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307章 刘海: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与辽国?

第307章 刘海: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与辽国?(3/3)

人物方唐镜就是做这个的。

    不过在北宋,讼师并不叫讼师,而是叫做“珥笔之人”或“珥笔之民”。

    因为这群人喜欢把笔插在帽子上。

    倒不是标新立异搞什么风格,而是这样方便随时记录。

    最开始是史官﹑谏官上朝,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能够记录,经常将笔插在冠侧,遂得名“珥笔”。

    讼师除了叫做“珥笔之人”,也叫:“佣笔之人”、“茶食者。”

    虽然是同一种职业的三种称呼,但之间也有细微差别。

    茶食者指一些出身微寒、没有经济来源、在书铺里专门负责雕刻诉讼的人。

    佣笔之人指帮忙写状纸,但是并没有在官府登记的人。

    珥笔之人则是在官府登记了的人员,除了写状纸,还拥有可以上堂进行一定辩护的权利。

    当然,状纸可以递,官府会接。

    但允不允许你上堂辩护,这完全取决于官老爷的心情,并不是必要流程。

    所以刘海才感叹后世讼师地位之高。

    在仅有的几个片段里,原告、被告皆有讼师,又想起后人曾说的没钱请讼师,官府还可以给你分配一个。

    同样都是讼师,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唉。”

    “刘兄,你还好意思叹气?”

    与刘海一起饮茶的韦魏威吐槽道:“您就是一个鬼见愁,都得了健讼的称呼,这能怪谁?”

    “我非官鬼、非哗魁、非把持人、非无赖宗室,怎么就告不得?”

    “百姓有冤屈,还不能伸了?”

    除了刚才的常用称呼,还有几种称呼来对应不同的讼师。

    健讼之民,指的是一些不断提起诉讼,胥吏也得让他三分的人。

    讼师官鬼,指的是对官吏进行贿赂,以求官员为他所诉讼的案件“开后门”,把持诉讼,从中牟利的人。

    哗魁讼师,指出身于官吏之家的子弟,利用与官府熟悉的优势,纠集无赖,聚众兴讼之人。

    把持人,指抓住了当事人的把柄,使需要诉讼的人不得不雇其帮忙诉讼,借此牟利的人。

    无赖宗室,指借着自己是小有功名或官员的身份,而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并从中获利。

    所以刘海对韦魏威的吐槽不置可否。

    自己一无权,二无利,三不害人,四不贪财,只是为了帮百姓伸张正义而已。

    刚开始,那群衙役还嘲笑自己。

    谁知道后来见到自己就像见瘟神一样,一个个躲都来不及。

    听说就连接自己状纸之事,都要在里面抽生死签,谁抽到死签,谁就出来接状纸。

    合着我是瘟神加扫把星,要派个倒霉蛋出来?

    “不就是多写了几张状纸,去府衙的次数多了些,至于吗?”

    韦魏威提起水壶,帮好友倒上一杯热茶,劝慰道:“刘兄,起码他们还接你的状纸,不像我……差点被打出来。”

    “你活该。”刘海评价道。

    庆历新政刚开始的时候去告,说这政策害民。

    庆历新政失败了又去告,说实施者当中有人以权谋私才导致新政失败。

    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若非范相公得知此事,专门让人知会府衙不要与你计较,你现在恐怕已经是个奶娃子了。

    “你这么能告,怎么不去告西夏违背庆历和议,让他们赔偿大宋的损失?”

    “再告那辽国违背澶渊之盟,也让他们赔偿大宋的损失?”

    韦魏威笑道:“不瞒刘兄,我还真研究过。”

    “若单以两份合约来论,吾有十成十的胜算,能让两国哑口无言。”

    顿了顿,韦魏威面露痛苦之色,长叹一口气,摊开双手无奈道:“可又有什么用?”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的时候大概也是得不到的。”

    “谈判都得不到的东西,凭我一个珥笔之人义正言辞的三言两句就能得到了?”

    “我又不是如来佛,会用狮子吼,可以降服一切邪魔外道。”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作狮子吼。于诸众生广行法施。令诸众生法眼清净。以其正法。摄伏一切邪异外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