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305章 朱元璋:蓝玉,咱给你个封国吧。

第305章 朱元璋:蓝玉,咱给你个封国吧。(2/4)

词、或用论说、或用骈文。

    更有甚者,居然用楚辞的文体来写作。

    同样是以德治为答案,很明显用这几种写的方式得分要高一些。

    如果恰好用的是主考官和官家喜欢的文体,更是……

    “李兄,你倒是心高气傲,你可知无功无过有多难?”

    “能有多难?”

    李姓士子不服气。

    张小郎君又道:“那便如刚才一样,一问一答,如何?”

    “自无不可。”

    “假设策论问:燕云十六州该不该收复,又该如何收复,你如何作答?”

    “自然该收复,收复自然……”

    张小郎君打断道:“且慢,该不该得看朝堂和官家想不想,若是与朝堂想法相悖,即便是再好的政策,你也不可能中状元。”

    “李兄,请接着讲如何收复。”

    “强兵备战。”

    “如何强兵?”

    “发展武器,训练士兵。”

    “士兵如何训练?”

    “武器如何发展?”

    “李兄总不能说一句发展火器,一路炸过去吧?”

    “发展武器,归哪个部门管?”

    “钱财、人手由何处而来?”

    “备战,粮草从何出?”

    “强兵备战成功之前,敌人若进攻,是和谈还是强行进攻?”

    “强军备战成功,又该从何处进攻?”

    “所需钱粮,是否需要加税?”

    “加税又该加谁的税?”

    “若是激起民变,又该如何处理?”

    张小郎君端起茶杯,浅饮一口,给李姓士子留足思考空间。

    待他如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的坐下,张小郎君才开口道:“李兄,现在知道无功无过有多难了吧?”

    “远的不说,若是在太宗朝,同样的问题在高梁河之前和高梁河之后,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唉,你说的对。”

    李姓士子也不争辩,只是嘟囔道:“只是不公平,科举应该规定大家都用同一种文体,这该有多好。”

    “哈哈,李兄你这是不擅长其他文体,若是擅长,真规定用某种文体,你又要嚷嚷着扼杀天性、不合圣贤道理了。”

    又有士子高声自嘲道:“哈哈,是极,若是让我规定文体,我就规定用大白话,不许咬文嚼字的用典故,看来人性本自私啊。”

    ……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若是规定文体,北方可有胜算?”

    洪武朝初次科举,高中者几乎全是南方人。

    朱元璋以为有人徇私舞弊,亲自查卷。

    结果发现按照标准,还真不能说臣子舞弊,顶多只能算有点偏心。

    北方是真考不过南方啊。

    老朱一怒之下,把科举停了,又强行推动南方文人去北方教学。

    此刻,视频里的万能公式倒是给了老朱灵感。

    规定文体,大家用同样的方式做题。

    北方人又不比南方人笨,总不能这也考不过吧?

    “悬。”

    朱标摇摇头:“这才几年啊,还不够。”

    “再等等,洪武十三年再重开科举,刚好十年。”

    马皇后提议道:“分南北榜吧。”

    胡军版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有个情节:洪武科举因录取的皆是南方士子,朱元璋愁眉苦脸不知如何解决之时,马皇后提出分南北榜的建议。

    但其实,这件事和马皇后半毛钱关系没有,属于艺术加工。

    南北榜发生的时候,马皇后如果没有在阴间逗留的话,大概率是个十五岁的男孩或女孩。

    明朝科举正式南北分卷的时候,马皇后首次投胎的运气要是不好,这时候大概率已经开始排队,进行第二轮投胎了。

    而此时,马皇后提出分南北榜的灵感来源于后世高考。

    既然后世不同地方的科举难度不一样,乃至不同大学对不同地方的考生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更有针对偏远地区的加分行为。

    为何不把大明的科举分为南北榜呢?

    “不分。”

    朱元璋皱眉解释道:“妹子,你就是太心善。”

    更深层次的原因,老朱没有说出口。

    如今大明初立,南北本就互不认同,再分南北榜,不是火上浇油、加剧割裂吗?

    这事,可以留给儿孙做。

    何况,真分南北榜,到时候南方和南方抱团、北方和北方抱团。

    两方内部,还会分成不同派系。

    到时候,大明朝堂就整天忙着党争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倒要看看下次科举,是否又全是南方士子上榜!!!”

    “妹子,你可还记得后人说的洪武四大案?”

    “咱有预感,这其中必定有科举一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