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人手也不用外招,各地养那么多厢军,打仗打仗不行,剿匪剿匪不行,总不能运个货都不成了吧?”
张怀民翻了个白眼:“厢军为什么那么多,你心里没数?”
“大部分都是被招安的,为什么养着他们?不就是怕他们又去造反吗?”
“你还指望他们送货?”
“早上下命令,等不到中午就得造反。”
苏轼侃侃而谈:“又不是不给他们钱,也没说他们的月俸不给啊。”
“月俸照给,送货的钱另算。”
“赏钱自然是发货的给。”
“朝廷的支出没增加,还解决了厢军无所事事的麻烦,六部各有收入,同时还可以收税充盈国库,何乐而不为?”
“待六部的驿传稳定,就可以允许世家富豪成立私人驿传,让他们喝点汤汤水水,完美。”
张怀民问道:“他们现在又不是没干,只不过不成规模而已,难道他们让自己的奴仆运送自家货物都不准了?”
“当然,立法,必须立法严禁,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偷偷运输盔甲、兵器,图谋造反?”
“更有甚者,或许还在往北边运。”
“你是真不怕他们联合起来,把你贬到天涯海角。”
他们往北边运了吗?
肯定运了。
张怀民知道,苏轼也知道。
而且其中有些人还和军队、皇家有说不清的关系。
这事不经查。
万一真查出点什么呢?
张怀民望着苏轼的眼睛,确认道:“子瞻,你真的决定好了吗?”
苏轼郑重的点点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总不能有了天幕警醒,还让靖康之耻、崖山之战发生吧?”
“何况也不会真的死,大不了就是被贬到天涯海角去。”
见状,张怀民点点头:“那好吧,走快点,去县里写好了,快马送去让官家做决定吧。”
苏轼摇摇头:“写要写,但不是写给官家,写给介甫,让他润色一下,以他的名义交给官家。”
“? ? ?”
苏轼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介甫以前都能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现在提议搞个私人驿传,应该也没人奇怪吧?”
张怀民大笑出声:“哈哈,我还以为你不怕被贬。”
“怕当然是不怕,但能不被贬最好嘛。”
苏轼苦笑道:“后人说我怡然自得,其实我是苦中作乐。”
“再说了,要重启变法总得有个领头的,介甫不上,难道我上啊?”
“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