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勿忧,弟子前来救驾也!”为首之人正是孟珙。
原来公孙清在通知张宏范准备快船的同时,便向江北的孟珙传信。
让他带着明教弟子前来接应。
这些弟子个个武功高强,冲杀之时以霹雳弹开路。
“轰轰轰轰!”
连串的爆炸声响中,又夹杂着喊杀声。
一时间,弄不清到底来了多少兵马,蒙古追兵顿时一片混乱。
加上明教弟子又擅长合击之术,顿时将蒙古武士的阵型冲乱。
有了援兵,杨过压力大减,不由精神一振:“来得正好!”
杀散左近追兵后,杨过一声令下,“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教众人收到命令,重新冲回树林。
公孙止见状大急,高喊道:“放箭!不要让他们跑了!”
箭雨再次袭来,明教弟子中有数人中箭倒地。
杨过挥剑挡箭,护着孟珙二人向着江边疾驰。
身后追兵不断,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眼看江岸在望,张宏范的快船已在那里等候。
杨过与孟珙登船后,张宏范立刻传令操桨离岸。
蒙古追兵赶到岸边时,小船已驶入江心。
公孙止站在岸边,怒不可遏:“杨过!老夫誓要取你性命!”
杨过站在船尾,朗声回应:“公孙止,有种就在英雄大会上与我一战!”
临安皇城,夜色如墨。
紫宸殿内灯火通明,皇帝赵昀正伏案批阅奏章。
殿外细雨霏霏,打湿了汉白玉台阶,也打湿了值守太监的衣袍。
“陛下,时辰不早了,该歇息了。”贴身太监李忠轻声提醒。
赵昀揉了揉发酸的双眼,叹道:“内忧外患,朕如何睡得着?”
他拿起案上一份奏折,正是吴潜的八百里加急,详细陈述了与忽必烈会面的经过,以及将擂台改作浮桥的提议。
奏折中,吴潜极力渲染两国交好之利,称此乃"千载难逢之机"。
赵昀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吴潜是他提拔的宰相,素来老成持重,此番建议应当不差。
但将军事要冲拱手让人,终究让他难以决断。
“李忠,去将请皇城司统制喊来。”赵昀突然吩咐。
李忠心中一凛,皇城司是皇帝心腹,陛下深夜召见,必有要事。
当即不敢怠慢,匆匆前去传令。
不多时,紫袍太监悄然入殿。
“老奴参见陛下。”紫袍太监躬身行礼,声音沙哑。
赵昀摆手示意他近前,将吴潜的奏折递过去:“你先看看这个。”
紫袍太监躬身接过,仔细阅览。
“吴相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 赵昀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自他登基以来,大宋与蒙古战事不断,加上年年都需交付大量岁币与蒙古。
导致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
若是真能借浮桥之利,换来边境安宁,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更何况,吴潜在奏折中提及,蒙古愿以战马、皮毛等物交换大宋的丝绸、茶叶,这对充盈国库大有裨益。
殿外忽然传来太监的高唱:“贾似道、赵葵大人有紧急奏折呈递!”
赵昀眉头一皱,放下朱笔:“呈上来。”
两名小太监捧着奏折快步走入殿内,恭敬地放在龙案上。
赵昀拿起贾似道与赵葵联名的奏折,展开一看,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奏折中,贾似道与赵葵从军事角度详细分析了浮桥建成后的危害。
汉江乃襄阳天然屏障,水师更是守卫襄阳的重中之重。
浮桥一旦建成,水师战船无法在汉江自由通行,机动性尽失。
而蒙古大军可凭借浮桥,随时跨越汉江,直抵襄阳城下。
水师大寨位于浮桥下游,届时将被彻底孤立,襄阳城将无险可守。
“这……” 赵昀拿着两份奏折,左右为难。
吴潜的提议描绘了一幅和平共处、商贸繁荣的景象,让他心动不已。
而贾似道与赵葵的分析则字字珠玑,点出了浮桥背后隐藏的巨大军事风险,让他不寒而栗。
他放下奏折,揉了揉太阳穴,看向站在一旁的紫袍太监:“你在朕身边伺候多年,朕想听听,你怎么看?”
紫袍太监闻言,连忙躬身道:“陛下,此事关乎国本,奴婢不敢妄言。”
赵昀沉声道:“朕赦你无罪,只管直言。”
紫袍太监犹豫片刻,抬头看了看赵昀的神色,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奴婢出身临安城外的渔村。”
“小时常听村里老人说,临安城之所以安稳,全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