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 第993章 进入南京城

第993章 进入南京城(1/2)

    秦思源收到详细战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天。

    而此时,这场针对江南联军的激烈战斗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不过这场战争的战果却令人相当满意。

    据战报所述,联军大约有一万四千人被斩杀,上百名联军将领被俘。

    当然,这里的“将领”水分较大,实际价值可能微乎其微。

    此外,还有十五万余名联军士兵、七万多名民夫被俘虏,缴获各种粮食五千余吨、战马一千余匹、驽马和驴子等五千余匹。

    至于其他物资,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秦思源放下手中的战报,对这样的战绩感到非常满意。

    尽管二十万联军的实际人数与战报中的数字并不相符,但他并未过多深究。

    毕竟,这支所谓的联军从一开始就存在浮夸的成分。

    就在这时,前来拜见的傅淑训开口问道:“大王,对于这些联军士兵,我们可以让他们服苦役,但是,那些民夫该如何处置?”。

    秦思源略作思考,回答道:“按照夏国以前的规矩,民夫通常需要服劳役一年。不过,这并非是苦役,而是相对较轻的劳动”。

    “那臣建议甄别后可以将他们放回”,傅淑训拱手道。

    “哦?说说你的理由”,秦思源问道。

    “臣是从安抚江南的角度出发的,这些人其实就是百姓,之所以会帮助联军都是被迫”。

    “如果可以将他们放回,不仅能够彰显大王的宽容大度,还能让大王的美名远扬”,傅淑训面带微笑地分析道。

    秦思源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的名声无需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只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他的声誉自然会不胫而走。

    毕竟,夏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宣传手段。在分配土地时,官员们会明确告知百姓,这是夏王的旨意。

    单看如今四川还有许多人为他立生祠,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其实秦思源对此并不怎么赞同,曾经还有过不许百姓给他立生祠的想法,只是后来还是作罢。

    他始终牢记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过度煽动百姓的情绪,否则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对他来说,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神化其实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傅大人所言不无道理”,秦思源缓缓说道,“不过,夏国有着自己的制度和规矩。之所以让他们参与劳动,主要目的还是要让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与夏国作对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臣受教。”傅淑训拱手说道,他心中明白,自己只是提出一个建议而已,如果夏王不同意,他自然不会强求。

    秦思源沉默片刻,思考着傅淑训的提议。

    过了一会儿,他开口问道:“不过这些民夫来自江南各地,对他们当地的情况想必会非常熟悉,那么这些民夫的年龄状况如何?”。

    他的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林云,显然是在询问他。

    林云稍作思考,回答道:“回大王,这些民夫大多都是青壮年,而且基本上都是以种地为生的佃户”。

    秦思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似乎有了主意。

    他果断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们进行甄别,然后将他们全部转为我大夏的民兵”。

    “同时,要向他们宣传我大夏的政策,让他们带领我军去清理地方”。

    他的语气坚定,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站在一旁的文书迅速将秦思源的命令记录下来,然后快步上前,将记录好的命令呈递给夏王,请他签字确认。

    傅淑训见状,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他认为这确实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有了这批熟悉当地情况的民夫加入,不仅可以更迅速地安定好地方,还能更高效地清理地方。

    毕竟,这些民夫都是本地人,对当地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他们的加入,无疑会给夏军的清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助力。

    而且,通过宣传大夏的政策,还能让这些民夫对大夏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大夏的死忠。

    诸事解决后,傅淑训毕恭毕敬地向秦思源请示道:“大王,不知您何时进城呢”。

    秦思源面无表情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问道:“南京城的清理工作进展如何?”。

    傅淑训赶忙回答道:“回大王,南京城已经清理完毕,从成都来的吏员也都已经妥善分配下去了”。

    秦思源微微颔首,表示满意,接着说道:“如此甚好,那就定在三天之后吧,三天后本王将率领五千禁卫军进城”。

    傅淑训连忙躬身行礼,应道:“臣遵旨,回去后便立刻组织人手筹办一个盛大的入城仪式,以彰显大王的威仪和夏国的国威严”。

    秦思源对此表示认可,他知道入城仪式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尊崇,更是对整个夏国的一种展示,对于日后的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