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以官身镇天龙 > 第379章 提议两举

第379章 提议两举(1/2)

    第379章 提议两举

    寒风刺骨,又是一年的玄英到来。

    大宋与秦国和谈之后,战争才算是彻底结束,大秦、西夏、吐蕃三国,各自消化自己所得,大宋与北辽,却是各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四国伐宋的大战,总算是彻底结束。

    同时,王行之也将大秦的治所搬迁到了京兆府,并且昭告天下,京兆府复名长安,为秦国王都。

    昔日的唐皇宫,自然也成了秦国的王宫。

    京兆府作为大宋重城之一,虽不是四京之一,但大宋皇室,却也一直派人维护着昔日的汉唐旧都。

    而长安的皇宫,作为京兆府主要建筑,赵宋朝廷特意派了人在维护昔日的皇城,以及修缮残破的地方。

    因此,整个皇城虽然陈旧,但却不残破,反而有一种历史的厚重。

    王行之在拿下京兆府后,并未直接入驻皇城,而是让人将皇城修缮检查过后,才入驻其中。

    不过,王行之将长安当作王城,蔡卞等人却是十分反对。

    因为现在的长安并不安稳,东面是大宋,北面是西夏,不论哪一方,一旦破关,便可以直击长安城,

    但是,王行之却是力排众议,定都长安。

    因为长安是关中治所,是整个关中平原的中心。

    并且,他要重新丈量,新得州府的土地,要防备西夏与大宋,本来就会在长安布下重兵。

    因此他还不如直接定都长安,有什么意外,他也能及时镇压,不至于出什么乱子。

    而事实证明,王行之是对的,京兆的大族虽然被驱出关中,但新得之地依旧有不少大族豪强,在王行之丈量土地时,使出了不少绊子,最后甚至还发生了叛乱。

    王行之坐镇长安,以雷霆之势镇压,将反对者全部拔除,将叛乱镇压,没引起什么大乱,让整个秦国安稳的发展,快速强盛起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盘的扩大,王行之的人手越发的捉襟见肘。

    此时,王行之正领着蔡卞、刘玄、赵行舟,李格非、刘法、游骥以及宋清溪前往两仪殿。

    进入两仪殿,王行之让众人坐下,李青山为所有人泡好茶水后便站在王行之身侧护卫。

    紧随着,游骥便面色凝重的说道,“王爷,据函谷关来报,大宋在洛阳囤积了重兵,似乎想要出兵。”

    刘法也跟着补充道,“王爷,兴元府也发现蜀地的兵马在集结,我等不得不防。”

    “无事,孤得到消息,这不过是大宋官家气不过,想要拿回吐蕃占据的失地,与我等无关。”

    王行之倒是没太大心绪波动,大宋调动兵马的消息,月卫早早的传书过来,知道大宋这是想要显露军容,彰显武力,顺便将吐蕃赶出大宋。

    毕竟,这次四国攻宋,大宋不仅损失惨重,同时还威严大损。

    况且,王行之在定都长安之后,便又扩建了三十万大军,五万镇守函谷关,五万镇守兴元府,五万镇守萧关,五万镇守武关,五万镇守积石军,五万镇守玉门关。

    而且,王行之还让游驹领着玄武军坐镇凉州,吴长风领着白虎军坐镇戎军,一旦西夏变故,两人可相互支援。

    另外,王行之特意将宋清溪与刘法调回,将游骥留在身边,就是想着有什么问题,三人可领兵出征。

    并且,王行之还将陷阵营调离了长安,由王豹与王蛇统领着,在潼关镇守。

    因此凭着各处天险,大秦各地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只要守将不犯傻,不管是西夏,还是大宋亦或是吐蕃,想要攻进秦地都十分困难。

    并且,王行之在各地设置的兵马,都是相互辅助,一旦开战,临近的兵马,能快速支援。

    相对而言,人手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王行之果断掠过这个话题,向着众人说道,

    “诸位,我秦国立国时间不长,因此在人手方面多有不足,单是举荐还远远不够。”

    “所以,孤决定,在明年春分时,重启文武二举,以招收人才,各位以为如何?。”

    闻言,众人面色不一。

    “王爷圣明”

    武将方面,刘法三人面容兴奋,齐齐拱手,这几年他们虽然过得充实,战斗很爽,但也累得够呛,早就想有人分担压力。

    文臣方面,李格非面色沉着,但面上却带着一抹欣喜。

    赵行舟也有些兴奋,但自从他跟随王行之后,人也越发的沉稳,没有第一个说话。

    蔡卞与刘玄,却是齐齐沉思起来,他们也知道王行之说得没错,秦国现在军政方面都差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身兼多职,忙得脚不沾地,迫切的想要补充人手。

    但同样,他们也清楚,王行之在突袭长安后的布局和各种政策,让王行之在文人中的名声扫地,若是举办科举,恐怕参加的文人不会太多。

    届时,大秦定然会闹出笑话,让人讽刺。

    想到这些,刘玄第一个开口,建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