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218章 入黾池县

第218章 入黾池县(1/2)

    荀彧有些奇怪,杨彪能举荐何人?

    蔡成则是笑着问道:“文先公举荐何人?”

    “吾之族弟,先帝侍中杨琦。”杨彪说此话时,一脸坦然。

    “哦?以侍中之位任一郡太守,岂不是贬职了吗?”荀彧有些不解。

    “非也。吾弟其实早于黄巾之乱后,便因当着先帝的面直言先帝不如桓帝,被先帝贬回弘农赋闲在家。

    “董卓入京后,需要人支持,便急召吾弟入京,复侍中之职。

    “然吾弟因董贼鸩杀少帝、陛下,痛斥董贼,差点为董贼所害。公子入京后,吾担心其性格耿直,触怒公子,故遣其致仕回乡。”

    这段历史,荀彧和蔡成都不知道。

    荀彧不知道,是因为他任丞相后,根本就没有时间关注前朝旧臣的一些往事;

    蔡成不知道,是因为他的记忆已经被上天给封印了。

    如今听杨彪这么一说,倒是觉得杨琦这人还是不错。

    荀彧却笑着问道:“文先公荐弟,可担心朝野之议?”

    杨彪洒脱地一笑。

    “吾儿任青州任治工从事,已为本朝之官吏。

    “吾数年细研大汉新制,并有朝廷应对‘四年五灾’为衬,自心底拥护大汉新制。

    “吾不仅要为族弟求官,己身亦求一参议郎。

    “吾杨氏一族誓死扞卫大汉新制,并欲参与振兴大汉之过程。为此,吾将会捐出九成族产,以马上救助弘农百姓,亦期青史留名。”

    杨彪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一下子要拿出九成族产,并以“青史留名”来说明自己还是有私心,可算是公私兼顾了。

    如此锐意进取的作派,一点也不像作风隐忍的那个杨彪。

    蔡成笑问:“文先公要捐族产,可与令弟、族人有过商议?”

    “无须商议!吾知族人必会赞同。”杨彪信心满满。

    我高居大汉三公之位,小小的一个家族,自是能够轻易摆平。

    蔡成与荀彧对视一眼,荀彧说道:“文先公敢为天下先,文若敬佩。然任命一太守,尚需吏部先行评议,然后再交内阁商定。”

    杨彪脸色顿时不好看了。

    “丞相大人,交吏部评议须花费很多时日,况现阁老皆出巡,待阁老共同商议,起码要明年春夏。汝就不担心石门庄、东池庄,甚至整个黾池百姓有人过不去今冬吗?”

    杨彪如此一说,荀彧、蔡成两人方才知道杨彪为何要捐出九成族产。

    他并不是捐给朝廷,他是要捐给黾池百姓。

    他是在担心黾池百姓会有人过不去这个严冬。

    荀彧、蔡成有些动容了。

    他们瞬间想到,一旦杨氏一族捐了九成族产,那弘农的其他世家大族捐不捐?

    “文先公大仁大义,文若敬佩!待我马上与公子商议一番如何?商议好便给文先公答复。”

    历史上对东汉末年弘农杨氏的风评是很正面的。

    史册记载,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四世清德,正直廉洁,才学出众,忠诚尽节。

    可以说,在汝南袁氏崛起之前,弘农杨氏才是东汉末年的第一士族。

    很快,蔡成、荀彧、皇甫嵩和刘协商议完毕,便吩咐龙鳞卫马上启程。

    在上马车前,荀彧悄声告诉杨彪,已派出龙鳞卫快马前去弘农,请杨琦前来黾池。

    杨彪的心一下子便放了下来,脸上笑出了一朵花。

    毕竟,荀彧也好,成公子也罢,都不了解杨琦。

    所以,杨彪认为他们叫杨琦来黾池,是想当面考察一下。

    只是,车队出发前,大家发现,除了之前“游学”旗帜之外,排头开路的马车上,又打出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上面画了一棵草,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们本来的打算是穿弘农而过,直奔长安。

    如今车队却改了方向,直向黾池县城方向驶去。

    自有汉以来,学子游学,本就是一种风尚。

    打出“游学”的旗号,是为了不被匪寇找麻烦——学子身上根本就没有钱,你打出“游学”的旗号,匪寇也懒得来抢你。

    所以,车队很顺利就进入了黾池县城,守门的衙役直接随意问了几句话,便直接放行了。

    当然,那些拉着食材、煤炭、木材、锅碗瓢盆的车辆,包括随行的一些工匠、车夫,都不会进入县城。

    他们在城外找个农庄住进去就可以了。

    那些车辆进城,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到了县城,有客栈,不需要自己准备什么东西。

    至于那个女子,便与蔡琰她们同乘一辆马车,而那两个男子,则被绑了起来,扔到一辆闲置的马车里。

    汉代车队,都会带上几辆闲置马车。

    万一有车坏了,又无法修理,便马上用闲置马车顶上来。

    汉代的道路,车轮、车轴是很容易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