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塑强汉 > 第198章 入住农庄(1)

第198章 入住农庄(1)(1/2)

    有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为铺垫,再加上内阁无微不至的应对策略,就等于时时彰显大汉新制更加先进,更能促进大汉的昌盛。

    《汉报》宣言:

    经内阁四年来大力推进大汉新制,大汉北方人口增加三百余万,种植物种增加近百种,百姓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千钱……

    大汉百姓再无冻饿而亡,再无卖儿卖女,再无为奴为婢,再无豪强盘剥;病了有钱医治,当兵有饷可拿;老人有所养,孩童能读书,军人消外患,万民勤劳作。男耕女织,人人如龙。

    大汉一改四年前疲弱之态,已然中兴!不,比中兴更好,正欲展翅腾飞!

    一场长达四年余的大辩论,树立了大汉内阁的无上威望,彰显了大汉新制的无比优越,团结了天下绝大部分读书人,彻底消弥了世家大族的不甘和蠢蠢欲动。

    天下百姓知道,这一切都是青州成公子带给他们的。

    现在成公子被贼人下毒,虽然内阁宣布未死,只是成了活死人,但百姓都知道,成公子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于是,北方各州郡的百姓不再为蔡成立长生牌位,而是改立祠堂、塑雕像,日日有人叩拜,常年香火不断。

    天色已暗,车队也出了新安县,进入黾池县境内,可距离黾池县城还有数十里路程。

    难道出巡车队要露宿在荒郊野外吗?

    当然不会。

    自蔡成入京以来,便开始布置在大汉主要道路旁修建驿站,在各个县城内修建客栈。

    客栈不必说,原来有郡邸的,直接将郡邸改为客栈便是;没有郡邸的,就专门建一客栈。

    驿站都建于荒郊野外的主要道路旁,相隔六十里一座。

    驿站不是军用吗?为何要建得如此密集?

    这是根据大汉当前的道路情况,以及商队车辆的行进速度而修建的。

    大汉商队一天可行走五十到七十里,一般行人步行的速度和商队的行进速度差不多,而传送军报的骑兵每日可行进一百二十里,六百里加急则一日夜可行进三百六十里……

    可见,驿站间隔六十里就能够适合所有对驿站的需求。

    驿站虽然属于大汉兵部,但也对民间开放。

    蔡成规定:所建驿站必须军民两用,以方便往来的商队、行人等。

    当然,驿站对民间开放是收费的,只不过收得很低廉。

    单人住一晚,收费一枚五铢钱(含饭食),一匹马同样收费一枚五铢钱(含马料)。

    这些驿站均由兵部后勤署掌管,也就是赵宝的麾下,亦对民间开放,通常入住者都是自己煮饭烧菜,粮食、菜蔬甚至是肉食皆由驿站提供,已包含在住宿费用之内。

    如果入住客人不会煮饭烧菜(游学的学子、儒生基本都不会),也可以请求驿守和驿卒帮忙煮饭烧菜,视人数多少收取不同的费用。

    建了驿站,就需要人来驻守。

    大汉人口在经历了伤寒大疫、黄巾之乱、羌胡之叛、乌桓之叛后,本就不足。

    如今,每隔六十里修建一座驿站,需要的人可不少,岂不是降低了农耕人口吗?

    确实会占用一点农耕人口,但占用的不多。

    所有驿守、驿卒皆是护民军这些年来退役的伤兵,准确地说是伤兵一家,但不包含因伤退役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只包含退役兵的妻子和儿女。

    一家人除有退役补偿金和伤者抚恤金外,还可以在驿站附近开垦一些荒地,种植粮食和菜蔬。

    如此,这一家人的生活不仅没有问题,而且还会生活得很好。

    这也是蔡成对退役伤兵的一种安置。

    驿站的建立,对来往的商队和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再不用露宿荒野了。

    尤其是天气不好时,露宿荒野很可能会要命。

    不过,等柏油路修好后,驿站的间距就会增加到百里——钢轴木轮马车一个白天的行进路程。

    蔡成在青州的几年间,已经将钢的年产量从过去的大概七八十万钧,提升到四百万钧。

    青州的马车早都换上了钢轴。

    蔡成入京后,也就这几年间,大汉北方的马车,也都换上了钢轴。

    可如果把驿站的间距提升到八十里,那步行的行人怎么办?

    步行之人,只要稍稍有一点负重(比如说汉代的四十斤约现代的十公斤),一日行走八小时,最多也只能走六十几里。

    蔡成有办法。

    他在驿站与驿站之间,设置了“公共马车”——相当于现代的公共汽车——每人收费一枚五铢钱,便可以乘坐马车前往下一个驿站。

    当然,如果负重超过四十斤,便会按超重多少另行收费。

    函谷关附近的农户,都是乘坐“公共马车”前往函谷关摆摊售卖的。

    可见,蔡成建设驿站,除了军事用途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大大汉的流通。

    蔡成沉睡这五年,大汉北方的驿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