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061章 水轮初转 暗礁浮现

第1061章 水轮初转 暗礁浮现(1/2)

    赵铁锤在江南凭借太子手谕和务实作风,成功打开局面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格物院和传习所内激起了巨大的振奋。

    学子们奔走相告,工匠们干劲更足,仿佛看到了辛勤耕耘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与此同时,京郊皇庄“改犁”试用的详细数据也整理了出来。

    经过一整个春耕周期的严格对比,使用“改犁”的田块,不仅耕作效率提升了近三成,耕牛损耗明显减少,后续的苗情长势也普遍优于使用旧犁的对照田。

    庄头和老农们交口称赞的朴素言语,与严谨的数据相互印证,形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叶明将这些成果,连同江南“瑾车”推广的初步报告,一并整理成册,通过太子呈递御前。

    他没有过多渲染,只是平实地陈述事实与数据。

    皇帝李云轩在御书房仔细翻阅着这些报告,当看到“改犁”提升耕作效率、节省畜力的具体数字,以及江南州府码头因使用“瑾车”而提升搬运效率、减少工人劳损的描述时,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合上奏报,对侍立一旁的太子淡淡道:“叶明所行,虽非圣贤正道,然于国于民,确有其用。着户部、工部,依此前所议,酌情扩大‘改犁’与‘瑾车’试用范围。”

    这道旨意,比之前的默许更进了一步,意味着格物院的成果正式获得了制度层面的有限认可,可以进入更广泛的实践检验阶段。

    然而,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新的暗礁也开始浮现。

    首先发难的竟是来自格物院内部,或者说,是来自既得利益的微妙变化。

    随着“瑾车”在江南等地逐步推开,格物院依靠出售标准齿轮和核心部件,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益。如何分配这笔钱,成了一个问题。

    一部分参与研制的老师傅认为,这是格物院共同努力的成果,收益应用于改善全院工匠待遇和研发条件。

    而另一些心思活络的匠人,尤其是少数掌握了核心齿轮加工技术的,则开始私下抱怨,觉得自己的“独门手艺”价值被低估,暗示应该获得更多分成。

    这股暗流虽然微弱,却让叶明警觉。他知道,利益分配不均,是许多组织内耗和瓦解的开端。

    他立即召集宋应文、林文博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商议制定了《格物院成果收益分配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收益的用途。

    一部分用于改善全体人员福利,一部分投入新的研发项目,一部分作为“创新奖励”,直接奖励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小组,并公开表彰。

    同时,严厉禁止任何私下截留、索贿受贿行为。

    条例一出,公开透明,大部分人都感到公平合理,那股抱怨的暗流暂时被压制了下去。

    但叶明知道,随着格物院的影响力和收益不断扩大,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更大的暗礁,则来自外部,而且更加隐蔽。

    这一日,叶明接到二哥叶风从户部带回的消息。

    在讨论扩大“改犁”试用范围的部议中,一位素来以“老成持重”着称的侍郎提出了异议:“格物院所出之物,虽有小效,然其制式、规格皆由格物院自定,长此以往,若各地农具、工器皆依其标准,则格物院岂非手握‘工器之圭臬’?此非朝廷之福。臣以为,当由工部牵头,召集天下巧匠,共定标准,方为正理。”

    这番话,站在“防止技术垄断”、“维护朝廷权威”的道德高地上,其核心目的,却是要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从格物院手中夺走,纳入传统官僚体系。

    一旦如此,效率低下、利益纠缠的衙门作风,很可能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规范和上升势头扼杀在摇篮里。

    “这是有人眼红了,想摘桃子,还要断我们的根。”叶风语气凝重地对叶明说。

    叶明沉默片刻,问道:“陛下和太子殿下是何态度?”

    “陛下未置可否。太子殿下则据理力争,言明格物院标准乃基于实效与最优原理,且目前运行良好,若骤然更易,恐生混乱。”

    叶明心下了然。这是一场关于“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是新旧势力在更深层次上的博弈。他不能退让,否则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就在叶明苦思应对之策时,传习所那边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石柱负责设计的小型水力磨坊模型,在格物院后的小溪边,成功实现了连续稳定的运转!

    叶明立刻赶了过去。只见清澈的溪水推动着一个精巧的木制水轮,通过石柱优化的斜齿轮组和多级传动,将动力平稳地传递到远处的石磨上,磨盘匀速转动,将投入的麦粒均匀地磨成粉末。

    虽然只是模型,但其运行的流畅和高效,已让围观的所有人,包括宋应文、林文博和众多学子,看得目瞪口呆。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石柱激动得满脸通红,向叶明汇报着各项数据,“根据模型比例放大,若建造实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