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1059章 深耕易耨

第1059章 深耕易耨(1/2)

    江南水生的例子,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未立即掀起巨浪,却在叶明心中激起了持久的涟漪。

    他更加确信,技术的生命力根植于民间的实际需求,自上而下的政令若不能与自下而上的动力结合,往往事倍功半。

    然而,打破地方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绝非易事。

    叶明深知,在获得更高层面的强力支持之前,贸然与地方势力正面冲突并非明智之举。

    他选择了更为迂回,却也更为扎实的策略——深耕易耨,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容易产生突破的领域,做出无可辩驳的实绩。

    他调整了格物院的重心:

    其一,全力保障京畿地区“改犁”试用项目的成功。

    他增派了最得力的工匠和传习所学子,驻扎在几个试点皇庄,不仅指导农民使用“改犁”,更详细记录下每一日的耕作数据:耗时、耗力、耕深、翻土效果、乃至耕牛的状态,与使用旧犁的田块进行严格对比。

    他要积累下铁一般的数据,让任何质疑者在事实面前都无从反驳。

    其二,集中精力优化二代“瑾车”在已推广地区的应用。

    他让赵铁锤等人不再执着于攻克江南那样的“硬骨头”,转而专注于在京畿、河东等推广较为顺利的地区,建立“样板”作坊和示范点,培训当地匠户熟练掌握标准齿轮的制作和整车组装,形成良性的生产和应用循环,让“瑾车”的好处口口相传。

    其三,加速“水力联动磨坊”的研发。石柱的斜齿轮组成功,为大型机械的稳定传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叶明投入更多资源,让石柱带领一个小组,开始设计可用于实际生产的磨坊模型,目标是在京郊寻一处合适的水源,建立第一座示范性水力磨坊。

    一旦成功,其节省的人力、提升的效率和带来的粮食加工质量改善,将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

    这些举措,看似收敛了锋芒,实则是在积蓄力量。格物院内部,灯火通明,演算声、讨论声、敲打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务实而昂扬的斗志。

    就在叶明埋头深耕之际,转机悄然而至。

    这一日,皇帝李云轩在太子李君泽和几位近臣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前往京郊一处正在试用“改犁”的皇庄“观稼”。

    这是皇帝体察农情、鼓励耕织的惯例,但此次,太子事先做足了功课。

    皇帝身着常服,行走在田埂上,看着田间地头忙碌的景象。

    当他走到试用“改犁”的区域时,明显感觉到了不同。负责此处的庄头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农,在太子的鼓励下,跪在田埂边,激动地向皇帝禀报:

    “陛下万岁!这……这新犁真是好东西啊!比老犁省力气,牛拉着不那么费劲,翻的地还深,土块碎得匀!小老儿估摸着,用这犁,一亩地能省下小半天工夫,说不定收成也能好上一二分!”

    他言语朴拙,却情真意切,指着旁边两块对比鲜明的田地,一块是用旧犁耕的,一块是用“改犁”耕的,深浅、平整度肉眼可辨。

    皇帝仔细看着,甚至亲手摸了摸翻上来的泥土,点了点头。

    太子在一旁适时补充,低声汇报着格物院记录的详细数据,如耕深平均增加了多少,预计能提升多少蓄水保墒能力等等。

    “此物,确是叶明格物院所出?”皇帝问道。

    “回父皇,正是。”李君泽恭敬答道,“格物院不仅造出了这‘改犁’,更派了工匠和学子长期驻守在此,记录数据,指导使用,务求实效。”

    皇帝沉默片刻,未置可否,继续向前行去。然而,在离开皇庄前,他特意召见了在此负责技术指导的传习所学子石柱。

    看着这个年纪不大、手上却布满老茧和细小伤口的年轻人,皇帝问了几句关于“改犁”设计原理和试用感受的话。

    石柱虽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有条理,不仅说明了“改犁”加装犁壁和调整角度的作用,甚至还提到了正在研究的、可能进一步减轻阻力的“曲面”构想,用的虽是朴素的言语,却透着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皇帝听完,只是淡淡说了一句:“用心做事,很好。”

    这次看似寻常的“观稼”,其蕴含的信息却迅速在朝堂核心圈层中传开。

    皇帝亲自肯定了“改犁”的效果,并嘉许了格物院派驻人员的“用心”,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次日,户部对格物院的经费审批突然顺畅了许多,那些刻意刁难的环节消失不见。工部下属衙门对格物院所需物料的供应也恢复了正常,甚至效率还有所提升。

    叶明接到消息,心中了然。这是帝心默许的结果。

    皇帝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他看重的是能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实效”,至于过程中的些许“新奇”与方法,只要利于国计民生,他乐于见到。

    有了皇帝这默许的支持,叶明知道,打破地方壁垒的时机正在成熟。他再次召见赵铁锤。

    “铁锤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