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归义非唐 > 第434章 苦练内功(万字大章)

第434章 苦练内功(万字大章)(4/7)

荐一名学子参学。”

    “县城中以坊为单位,每个坊可由里正举荐两到三名学子。”

    “其中,诸如长安、万年等大县,会酌情增加至四到十所官学不等,保障每个坊的学子数额不少于十五名。”

    “国子监预计开设四百七十所官学,招募三千名官学教习,预计开办后,第一年能入学七万五千名学子……”

    李衮师话音落下,高进达及崔恕等人先后皱眉。

    他们并非不支持这些平民子弟读书,只是问题在于汉军的钱粮能否供应这么多学子。

    李衮师没有因为众人表情不对而停下,反倒是继续说道:“修建官学,约耗钱十七万贯,三千官学教习,每年俸禄支出约为六万贯。”

    他话音落下,崔恕便主动开口道:“官学历年度支大头,皆为学子吃食及纸笔砚墨等物,修建官学和发放教习俸禄反倒是最小的度支。”

    “殿下,某以为,您能帮助如此多平民子弟步入学堂,便已经是功劳一件。”

    “诸道情况与陇右情况不同,因此诸道学子的纸笔砚墨等物,是否需要让学子自己承担?”

    崔恕话音落下,堂内众人也都开口了。

    “纸笔砚墨确实不便宜,每年消耗折色不少于四贯钱。”

    “五贯钱只是纸笔砚墨,莫不是忘了还有书本?”

    “虽说衙门有活字印刷,但每本书价值在七百钱,而学子拥书六本,便是四贯多钱。”

    “若是算上学堂供给的吃食,每年起码吃两石粮,外加蔬菜,折钱也有一贯了。”

    众人七嘴八舌讨论着,很快就算出了一个普通学子读书一年的花销。

    这还是因为汉王府掌握了活字印刷术,并且有火药能快速开采材料所致。

    一个普通学子,正常读书情况下,每年最低消耗十贯钱,折粮则为二十石,几乎是二十亩土地交税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开支消耗过高,才会出现“耕读传家”,集中家族全力,供养其中最聪慧的一人。

    不过这样做后,若是被供养的学子考中进士,这个庶族便会成为当地新崛起的小名望,渐渐发展为当地豪强。

    传承三五代后,若是代代皆有中第官员,则是能被称呼为世家。

    如今刘继隆要批量培养读书人,自然也要承担这份成本。

    不过众人说的也对,七万多学子的支持确实太大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供养七万多学子,确实压力很大。”

    “尤其这还只是第一批,而学子毕业需要五年。”

    “往后几年,若是都如此招募,那到时候便有三十七万学子,每年光这些开支便三百七十万贯,我们确实承担不起。”

    刘继隆没有否认当下的局面,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而外部局势也十分凶险,自然不可能按照国子监的想法进行。

    刘继隆沉思片刻,随后看向李衮师道:“若是限制到每个里与坊,每年只能推举一到两人,每所官学每届以二十五人为一班,只设两班,那将如何?”

    李衮师闻言,顿时皱眉道:“若是如此,六个教习未免太多,且……”

    “教习的事情先不讨论,先讨论学子的数量。”刘继隆将其打断。

    李衮师见状,只能说道:“若是如此,那便是每年招五十名学子,四百七十所就是……二万四千人不到。”

    李衮师说罢,刘继隆便颔首说道:“若是如此,那即便算上陇右的教习和学子数量,第一年支出也不过五十万贯,往后每年增加三十万贯,止一百七十万贯。”

    话音落下,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等人:“你们以为如何?”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话,众人面面相觑。

    高进达见无人开口,他率先说道:“一百七十万贯是五年后的事情,若是五年内能平定天下,这倒也不算多。”

    “即便后续又开设新的大学,每年支出也不会超过二百万贯。”

    “不过我军平定天下后,届时又会多出十道,届时难道还是以此规矩继续下去吗?”

    “若是如此,届时即便只翻四倍,那也是八百万贯。”

    “开元年间,诸项折色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贯,即便我军赋税高于开元年间,也至多收取二千五百万贯。”

    “取八百万贯而惠几十万学子,值否?”

    高进达并非在反驳刘继隆的提议,而是在说出他的担忧。

    若是可以,他也想让天下孩童有书读,但稍微敲敲算盘,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天下根本供养不了几百万读书人,就连几十万都能压垮天下。

    对此,刘继隆则是沉吟道:“若到了那时,定然还有其它的安排,但眼下还是以刚才定下的规矩为主。”

    “此外,招收的学子从十三岁以上挑选。”

    刘继隆这番话落下,高进达及崔恕等人便知道自家殿下是什么意思了。

    如今陇右那边,每年能毕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