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部这些将士们拿到孙望的信,一部分人将信直接就摔到地上,怒斥道,“无耻叛贼,竟然还有脸说这种话!如果不是你一心想篡权,南明今天又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另一部分人也不开心得道,“还给谁卖命不是卖命,那能一样吗?明朝毕竟是我们汉人的天下,大清是满人的天下,能一样吗?说南明不考虑我们的利益,那满人的天下,就能考虑我们汉人的利益了?”也有一部分人拿到孙望的信之后,沉默了,他们开始思索这样坚持下去的意义,开始权衡自己未来是否真的像孙望讲的那样……
严昭也得到了孙望的信,他急忙拿给李定国看,不看还好,看过之后,李定国心情变得格外糟糕,尚若心的信,预见了今天发生的一切,这个孙望还真是阴魂不散,即使投降了,还要来百般的与自己过不去!李定国长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但在心里,已经种下了阴霾。
实际在孙望投降之后,李定国就成为了南明永历朝真正的控制者。但在政治上,他完全抛弃了孙望原来的政策措施,坚持由永历帝朱由榔来裁决颁布一切军政命令,这就直接导致,孙望旧部的将士们爆发了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再一想到孙望信中所言,这些人便开始怀疑,当初跟着李定国的选择,还是否正确!
而李定国本人也心存芥蒂,毕竟严昭给他看过孙望写给旧部将士们的信,于是,他在处理孙望的旧部时,刻意区分了“秦兵”和“晋兵”,将孙望的旧部一律标为“秦兵”,而这种做法,就让这些旧部将士们的心理很受打击,也直接造成了基层军官和战士的分裂。同时,他还对追随过孙望的高级军官,进行了贬官降爵,这种清洗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军队内部的矛盾和不信任。想想看,这些旧部的人,还能像以前那样拥戴他吗?其实李定国这么做,也有他的苦衷,他不想自己的军事行动被孙望的人出卖,既然孙望已经写出了那样的信,说没有人动心,他李定国反正是不信的,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觉得,只有这样区别开来,才能减少背叛的重创,一旦有人泄密,他也好割尾自保。
但是作为其他的人,特别是这些大西军一路跟着孙望打过来的人,心里又怎能平衡呢?我们是冲你坚决抗清而来,是冲你这个常胜将军而来,我们既然来跟随你,你怎能把我们当二等公民对待呢?当时,就有人心灰意冷了,也有人发泄着不满,刘秀文便给李定国提了个建议,说干脆让这些旧部的人去镇守四川吧!但此时的李定国表现得极为固执,他始终对孙望这些旧部不太信任,他担心这些人可能仍然忠于孙望,或者,他们在战场上会不尽力,甚至还可能倒戈相向。总之,李定国认为,将这些部队派往四川,会削弱自己在云南的军事力量,而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刘秀文,作为张献忠的第三个义子,在南明军中也享有极高的声望,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深得军心。四兄弟之中,刘秀文最重视团结,这么多年来,他是一个始终在孙望与李定国之间做调和的人,他想将这些孙望的旧部放到四川,也是想缓解一下这些人的抵触情绪,让大家都能更和谐一点,无奈李定国坚决不听他的建议,后来,在战略选择上,两人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李定国更倾向于集中兵力,而刘秀文感觉,分散力量之后,也许更能保存实力,维护团结。李定国在孙望投降之后,掌握了南明的大权,与此同时,也对刘秀文采取了一些排挤措施,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