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 第632章 渭水码头

第632章 渭水码头(2/3)

    哼。

    “父皇,关于养老保险一事,儿臣直接跟您解释清楚吧,待会儿儿臣还要回东宫去批奏折。”李承乾直接道。

    李世民听闻此言,挑眉看了眼张阿难。

    最终什么都没说。

    “其实养老保险,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没有子嗣的老人,晚年劳动力下降,没有能力承担自己养老问题。”李承乾一副正经的样子在解释着:“首先可以小范围的推广,就比如皇宫的内侍和侍女,就是非常好的对象。”

    “虽然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批侍女被放出宫去,可内侍还是有大部分会留在宫中,而且就算被放出宫去,他们走到哪都会被人歧视。”

    “既然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皇室,那么皇室就要承担起他们养老的问题。”

    “当然养老也不是说不需要付出的,毕竟皇室和朝廷没有责任去负担任何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官员。所以儿臣退出了这个养老保险商行,为的就是让他们每年往里面存一笔钱,属于养老钱。”

    “不止在五十岁之后,每年能够得到相应的养老金,养老保险商行还会善后他们的下葬事宜,算是另类的一种福利。”

    闻言,李世民颔首,表示这很不错。

    但唯一担忧的是年限如此长能不能兑现是一个问题。

    别到时候几万乃至十几万人都买了这什么养老保险,李承乾无法兑现的话,到头来岂不是要他这个皇帝擦屁股。

    这也是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问题,长孙皇后早些年就提过。

    一是宫中人太多,开销过大。

    二是隋朝遗留下来的那些嚒嚒和内侍,他们都被寄养在了掖庭宫。

    哪怕只是吃喝,也是需要大量的开销。

    所以李世民曾经想过,有没有手段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放在别的皇帝身上绝对不会去想这几千上万人的死活。

    该给的月例给了,最终没钱能怪皇帝吗?

    但他们从未想过,每个朝代几百年,宫中的内侍和侍女也是在轮番更换,累计起来高达数十万人。

    数十万人组织军队,都能够不知道打下多少疆土了。

    “你说说,如何保障兑现的问题。”李世民也不拐弯抹角,如同对待一位臣子一般询问道。

    李承乾更干脆,直接说道:“养老保险商行可以接受朝廷的监察,儿臣起初可以拿出五十万贯质押给朝廷,保障十数年后够买养老保险的人能够如期兑付。”

    “如果后续有所增加,儿臣也可以多提供一些质押金,有朝廷把控。”

    “至于多余的银钱,儿臣会拿去做投资,所有的账目朝廷均可细查。”

    闻言的众人,没想到太子殿下如此爽快。

    为了他们养老,竟然能拿出五十万贯质押。

    而且还能够受到朝廷的监管。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也是大感意外。

    没想到李承乾主动让朝廷监察,甚至拿出如此之多的钱财来维护这个养老保险,李世民也是佩服了一下。

    “那你所谓的投资要是亏了该如何?”李世民问题更犀利了。

    听见这话,李承乾笑了,笑的非常放肆。

    “哈哈,父皇,您这问题对儿臣来说是问题吗?儿臣从不做亏本买卖,就儿臣如今名下的这些产业,您见过哪个是亏本的?”

    “最不赚钱的大唐会所,也是最稳妥的行业,去岁一年的会费儿臣都收了几十万贯,还有不少的酒水售卖加在一起都一百多万贯了。”

    “儿臣只要愿意拿出一份产业来,未来的几十年,保证都不会亏钱。”

    这一份自信李承乾还是有的。

    要是没干成功之前,哪怕是了解很多赚钱知识,他都不敢如此说。

    身为太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

    基本上做什么生意都不会亏。

    看李世民皱紧了眉,李承乾最终解释道:“父皇,渭水码头已经很多年了,儿臣打算将这笔养老保险的钱投资去建设一个新的渭水码头,到时候朝廷只需要给一个政策就好了。”

    嗯?

    李世民挑了挑眉,直勾勾的盯着李承乾。

    没想到心思竟然打到了渭水码头上了。

    一旁的长孙皇后也是出言问道:“承乾,这渭水码头能赚如此之多的银钱吗?”

    这一点也是李世民怀疑的。

    一个码头能赚什么钱。

    而李承乾却笑着摇头道:“母后,码头是真正百年赚钱的大计,虽然不如其它产业赚钱那么快,但是胜在它稳。”

    “只要大唐朝局稳定,那么码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何况,如今有大型的货船,未来改变一下码头进出货方式,不仅方便了朝廷赋税的计算,而且还能够给码头带来不小的收益。船大了,货也多了,码头赚的钱自然而然也就多了。”

    “何况长安是大唐的赌城,所有的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