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 第425章 董昭:吾弟董访常伴主公

第425章 董昭:吾弟董访常伴主公(1/2)

    二月上旬,豫州。

    随着袁术处理了二十余名官吏,大仲府官场巨震,这也让得治下的官民,看到了中枢的决心。

    而太平府的农书。

    也在杨弘、袁涣两人的牵头下,于大仲府全面推行,让得不少世家心怀怨怼,不过面对强硬的中枢,以及天下的乱局,此时的他们,也不敢直接冒头违抗。

    兖州,济阴郡。

    定陶城,都督府。

    “仲康!”

    张昭面对杨弘送来的两千册农书,直接朝许褚吩咐道:“着人将这些农书,分别送往四郡太守府,命他们据户籍统计,将其送至各家主事手中!”

    迄今为止。

    兖州百姓的数目,实际上已超过了百万口,但真正在府衙登记造册的,还不到十五万。

    对此,张昭心底有数。

    只不过,他无所谓。

    早在他决定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便默认了这种情况。

    大族隐匿人口也无妨。

    待到征粮的时候,他张昭有足够的把握,让这些大族慷慨解囊。

    “诺!”

    许褚闻言恭敬抱拳应是。

    司隶,河内郡。

    怀县太守府,书房之中。

    董昭看着毛玠送来的书信,上面言及袁术和杨弘对农书的态度,思忖道:“杨弘此人不简单呐!”

    太平的农书。

    能在大仲府大张旗鼓的推行,这是董昭没想到的,他在年前的时候,还用粮草和太平商会换取了一些农书。

    成册农书的出现。

    只要有点见识的人,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按理来说,应该是杨弘这些人抵触的事物才对,不曾想事态的发展,直接超出了董昭的意料。

    至于袁术为何没反对。

    在董昭想来,那袁术或许都没见过农书的模样。

    想到这里,董昭暗道:“既然如此,那我也不用再藏着掖着,当于治下全面推行太平农书!”

    说干就干。

    董昭起身行至一旁,将手中书信点燃至于火盆,旋即离开书房,朝屋外的侍者吩咐道:“请长史、郡丞二人入府,吾有大事相商!”

    “诺!”

    侍者恭敬行礼应是。

    半个时辰后,太守府大堂。

    董昭、薛洪、缪尚三人分席而坐。

    “府君!”

    薛洪神色凝重道:“下官以为农书虽好,然治下百姓,大多目不识丁,勉力将之推行,恐难有成效!”

    “时下已至春耕!”

    “依下官之见,不若待春耕事毕,吾等再徐徐图之如何?”

    对于这位新府君。

    薛洪的感官颇为复杂,既钦佩对方的能耐,又对其的权势心存敬畏。

    自新府君上任以来。

    河内郡的将士,在其恩威并施的手段之下,经历了大规模的换血整顿。

    原本的三万兵力。

    如今虽仅余两万四,但无论是军纪还是士气,都比张杨在位时提高了数倍。

    须知,军中将士向来崇尚强者。

    而府君的两位心腹,皆身怀绝技,对练兵一道,也颇有方略,直接把将士治得服服帖帖。

    面对这样的府君。

    薛洪在心怀敬佩与敬畏之余,却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就好像这位府君,本不应该如此有能耐才对。

    可若是说对方早有预谋。

    又全然不合常理。

    对于这些,想不明白的薛洪。

    便也不去再多想,只求能安稳的担任长史一职,本本分分的做事。

    “府君!”

    缪尚缓缓点头,看着董昭道:“下官以为,长史所言不无道理,农书推行颇为不易,还是等春耕事毕,再使之较为稳妥!”

    “不瞒两位!”

    董昭闻言神色平静,端起茶汤喝了一口,看向两人道:“非是吾急功近利,而是中枢府政令如此,对中枢的政令,吾等当竭力施行,否则,吾等又何能进步?”

    “中枢府政令?”

    两人闻言微微一怔,各自眼中满是疑惑,因为他们还没有收到消息。

    “不错!”

    董昭缓缓点头,正色道:“去岁末,中枢长史府同太平商会接触,欲取万册农书之事,想必两位亦有所耳闻!”

    “月初之际!”

    “太平府将两万册农书,送到了平舆城,隔天长史府发出布告,将于治下推行太平农书!”

    说到这里。

    董昭意味深长道:“想必两位尚未知晓,如今吾弟董访,已任中枢府从事,常伴主公左右!”

    “主公乃天命之人!”

    “早于去岁十月,便募集十万工匠,于秣陵兴建帝京,河内郡非吾久居之所,至多三年,吾必前往中枢!”

    “届时,河内的大局!”

    “终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