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发一些自己养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收藏的瓷瓶、花瓶等瓶瓶罐罐。
最多的自然是大闺女的“丑照”,并以此为乐,其实就是一些鲜活些的生活照。
都是她养的,小刘不知道应该归到花花草草还是猫猫狗狗里面去。
“茜茜,好多人拍你呢。”老母亲笑呵呵地看着小刘,给他倒了一杯柠檬水:“我早上在酒店外面散步,很多人都认得我了。”
《历史的天空》带来的轰动效应明显,加上为了卖片和评奖进行的宣传公关,小刘在知名度相对最低的欧洲也逐渐不再面生了。
汉克斯感慨道:“看Crystal吃饭总是透着鲜活的生命力,这才是生活啊。”
“串词了吧阿甘?”路宽笑道:“生活不是巧克力吗,怎么现在变成刘伊妃嘴里的大肘子了?”
阿甘也给出生动的回应:“我看Crystal还要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给这盘黑森林蛋糕来个‘不惜一切代价’的作战计划。”
众人听得大笑。
“先生,这是你们要的场刊和媒体杂志。”
餐厅服务人员很专业,送来了昨天参加首映的专业媒体记者们,赶工了十几个小时的智力成果。
“多少分?”小刘这回顾不得吃了,轻侧螓首,看着男友手里薄册子——
所谓场刊,就是一种电影节期间的临时出版物,每天更新一次,用来动态追踪影片评价与行业动态。
算上今天影展第一天的展映电影,目前也就不到十部电影,只有简单的评分和影评。
像《视与听》、《电影手册》等专业媒体对《天空》的评论还要迟些才能出炉。
刘伊妃侧头过来,一时间也有些惊住了。
汉克斯和摩尔相继发问,路宽这才感叹着摇头:“有些出乎意料,3.4分。”
你们给的太多了!
赵飞惊奇:“3.4?快要追平历史最高了啊!而且我们才放了一场。”
柏林影展的场刊从1980年建立起现代的评分机制。
由全球最专业的电影媒体《视与听》、《电影手册》、《好莱坞报道者》等20多家资深影评人组成评审团,形成独立于电影节官方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因为它的权威性,对于影片获奖和买手们做商业价值的估量意义重大。
《历史的天空》首映第二天,在四分制的打分里拿到3.4分,已经是很不俗的成就了。
就像各种比赛里,第一个上场的在评分上总会吃点小亏——
如果你太优秀,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评委们也不敢打太高的分,要为下面的影片和评分留出空间来。
就算是打得低了一些,后面随着加映场次的提高,分数还是可以动态变化的。
刘伊妃好奇:“赵老师,最高是多少啊,我们这个3.4分是什么水平?”
赵飞作为国内摄影大手子,八九十年代就跟着老田、老谋子等人来柏林参展,对电影节的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
“柏林历史上最高的是1998年的《中央车站》,3.6分,我们和2002年的《千与千寻》一样是3.4分,接近历史最高了,况且还有成长的空间。”
路老板翻了翻场刊和影评,又递给汤姆汉克斯等人阅览。
“评分归评分,场刊表现好只能说明电影符合影评人们的口味,评审团的情况还要具体看。”
“88年张导的《红高粱》我记得最后是3.1分,去年王权安的《图雅的婚事》也是3.1分,但最后都拿到金熊,击败了分数更高的对手。”
路宽笑道:“分数大家看看就行了,不要太当回事,欧洲三大的场刊现在都快成反向魔咒了。”
三大的评审团和场刊代表的世界顶级电影媒体,在对电影的评论体系上,从设立之初是相对默契和统一。
但随着好莱坞的崛起,三大的评审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北美和亚洲导演、摄影、演员。
这些人对电影的认知角度,就逐渐和《视与听》、《电影手册》这样的公认专业影评有些出入了。
当然,如果你的影片真的好到一定程度,能够两条腿走路、雅俗共赏,像是《红楼梦》一样——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获得不同群体的认可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众人欣慰地闲聊了一阵,科斯利克突然来电。
“路,有空到君悦来一趟吗,德国联邦电影局的丁格尔女士想同你聊一聊。”
“联邦电影局?”路老板有些懵逼:“我好像不认识这位丁格尔女士,具体是什么事情?”
他下午还想着去看看影展的其他影片,还能带着小刘去品评下其他演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