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少年白马醉春风:风华绝代 > 第269章 百废待兴

第269章 百废待兴(1/2)

    这一年,风云变幻,太安帝在深秋的一个雨夜中驾崩,消息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北离。

    在众多皇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继位,并宣布改年号为“靖安”,即靖安元年。

    为震慑天下,靖安帝迅速作出决策,派遣雷梦杀与叶啸鹰,分别统率大军,向着一直觊觎北离疆土的南诀与北蛮进发。

    一月之后,捷报频传,南诀与北蛮的大军在雷梦杀与叶啸鹰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撤军回国。

    至此,边疆危机得以暂时解除。

    与此同时,镇西侯府世子百里成风与剑杀黎城,在圆满完成各自边境守卫任务后,也各自率领着军队踏上了归途。

    然而,他们并未选择直接返回乾东城,而是绕行整个北离。

    一方面展示军威,另一方面则沿途安抚民心,打击潜藏的叛乱势力。

    这使得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们在强大的震慑下纷纷收敛了野心,北离境内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平静。

    天启城中,药人之乱让整座城都沉浸在一片哀悼之中。

    街道两旁,家家户户的房门前都挂起了象征哀思的白绫。

    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素白的纱幔轻轻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悲伤。

    为了处理因战乱而堆积如山的尸体,朝廷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整整三日,才将这座城市从死亡的阴影中逐渐清理出来,恢复了往日的些许秩序。

    钦天监在史册上,是这么记录这个动荡不安的夜晚的:

    “太安二十三年,天生异相,怪病传于天启城,患病者力大无穷,失神嗜血。”

    “幸得琅琊王萧若风临危受命,一夜之内断其根源。”

    “其间大皇子亲身涉险,不幸捐躯。”

    随着外患解除,国丧随即降临,天启城内外,一片素缟,举国同悲。

    在这沉重而庄严的氛围中,镇西侯的马车缓缓驶离了宫城,车轮碾压过青石板路的声音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

    对于那些无端指控他谋反的所谓“证据”,靖安帝在早朝之上,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亲手将它们化为灰烬。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平清殿的每一个角落:“若镇西侯真有谋乱之心,那么孤,便是有谋乱之实。今日,谁若再有异议,便先来将孤拿下!”

    言罢,他转身,袖袍猎猎作响,毅然离开了平清殿,留下满朝官员,面面相觑。

    经那一场惨烈夺嫡之争,朝堂上的官员已所剩无几,犹如秋风扫落叶后的枝头,稀疏而凄凉。

    甚至其中大多数都是曾经默默无闻、未曾卷入风暴中心的小官。

    他们或许正因如此,才得以在这场党争的漩涡边缘徘徊,幸免于难,未成为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

    然而,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万幸的是太师董祝仍旧屹立不倒,如同巍峨泰山,以其深厚威望,勉强能够稳住这七零八落、摇摇欲坠的朝堂。

    他的存在,就像是风雨中的一盏明灯,为那些惶恐不安的官员们提供了一丝慰藉。

    “老爷,镇西侯已经出城了。”

    马车从皇宫那庄严而沉重的大门中缓缓驶出,驾马的管家微微侧首,轻声对着坐在车厢内的董太师禀报道。

    董太师自出宫以来,便一直端坐在马车之中,双眼紧闭,仿佛是在沉思,又似在养神。

    乍一听闻此言,他缓缓睁开了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凝视着前方虚无的一点,好半天才轻轻点了点头。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离开了就好啊,离开了,这天启城或许能少些风波。”

    “老爷,我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去查看过了,百里筠秋并不在镇西侯此次出行的队伍之中。”

    管家驾着马车,悠悠地驶上了繁华而又寂寥的长街。

    街道两旁,百姓们或行色匆匆,或驻足哭诉,却无人知晓这马车中坐着的,正是当今朝堂的定海神针。

    “不在就不在吧,”董太师轻声叹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忧虑。

    “如今新皇登基,社稷初定,根基尚不稳固,总不能在这个时候,再逼得镇西侯真的反了,那可就真的是国之大患了。”

    话音落罢,他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或是为了转移话题,缓解这份沉重的气氛,董太师再次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

    “之前听你说,你那兄长如今就在镇西侯府,此次镇西侯来天启,他可曾一同前来?”

    管家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与兄长已经见过一面了,只是没想到,老爷您日理万机,竟还记得这件小事,小的真是让老爷费心了。”

    言语间,管家驾车的动作更加稳健,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位一直默默守护着朝堂安宁的太师表达着敬意与感激。

    “你我这么多年,虽名为主仆,但历经风雨,同舟共济,却也算得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况且,当初我可没执意让你留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