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太平等人,那也是皇太子的手笔,目的就是驱逐消灭元顺帝的近臣,为日后篡权夺位铺平道路。】
【但总体上来说,皇太子此人的治国理政的才能如何,那是根本没有任何体现!他一直都在搅和朝堂,争权夺利,根本没有做什么真正治国的事情,反而让朝政越发昏暗……】
“……”忽必烈沉痛地闭上了眼睛。
有这样的继承人,大元安能延续下去?根本不可能。
纵然他是大元的建立者,是最希望大元能够延续传承下去的人,忽必烈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有这样的皇太子,日后的皇帝,那大元是真的没什么指望的了。
或许有的王朝在中途的时候遭遇危难,还能由于继承人天资出众、眼光卓绝,最终扶大厦之将倾,让这个王朝转危为安,不说恢复兴盛,但至少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多存续一些年头,但是大元……
这样的继承人,这样的继承人!
这样的继承人放在那里,大元的将来又有什么指望?
不仅是在实际治国方面没有指望,就是那些真正还愿意忠于大元、或者试一试忠于大元的大臣士人,估计也会彻底灰心——日后的皇帝是这个德行,那他们还如何忠于大元,就算他们还忠于大元,又能有什么指望?
纵使大臣再如何惊才绝艳,能力出众,但若是最上面的皇帝是个完全没有这方面心思和能力的人的话,那也是没有意义。
这继承人,还真是,有还不如没有。
【在下手这件事上,奇皇后母子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有点: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犹豫,磨磨唧唧。】
【于是,在老的沙上了他们的黑名单后没两天,奇皇后就跑去和元顺帝陷害老的沙了——关于她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结果却非常明显也非常快就出来了:元顺帝真的就被奇皇后说动了,相信了她的话。】
【元顺帝决定惩处老的沙。】
【但因为老的沙是自己的母舅,有血缘也有几分感情,元顺帝不忍心真的和惩处其他朝臣那样惩处老的沙,于是,就加封老的沙为雍王,让他回乡养老,算是变相把他逐出朝堂。】
【老的沙无法,只能愤愤离去,向西前往了大同,与他一同的,还有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
【不过,在前往大同之后,老的沙就停了下来,这和当年太平还不一样,太平是不得不停在了半道,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但是老的沙停下来,是因为他和当时驻扎在大同的元帅孛罗帖木儿——就是那个孛罗帖木儿是老朋友,孛罗帖木儿觉得老的沙这么走不安全,老的沙也同样这么认为,于是孛罗帖木儿干脆把老的沙留在了军中,以保证其性命安危。】
【有太平的前车之鉴,谁也不觉得这是杞人忧天。】
“那是,这确实不是杞人忧天,皇太子和奇皇后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他们都杀了那么多人了……”对于老的沙的做法,众人都纷纷表示赞赏。
这可是个聪明人啊!
这个时候,就是再怎么退出去,性命都很难说得到了保障,哪怕半路上没有出事儿,难道回乡了之后就一定安全了吗?那可不见得。
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并且还有能力保住自己的性命的人,去投奔他,然后就在人家那边住下,可不要出来随便乱跑。
要是不这么做,而是真的老老实实带着一群人返回家乡去,那多半是走不完这一条回乡路的,半路上,老的沙这些人就得把命给丢了。
太平——太平不就是这样的吗?
哦,最开始不答应奇皇后和皇太子的招揽,而且不论怎么说,太平的做法都是符合道义的,忠君这件事情,虽然大家讨厌元朝讨厌蒙古人,但实在要说对一个忠君之人,那也确实没多少指责。
结果就是被皇太子和奇皇后各种陷害逼迫。
见势不妙决定退步抽身,选择辞官,退出朝堂,把丞相的位置空出来,变相的让给了奇皇后和皇太子;可即便如此,皇太子也不愿意放过他,百般计划想要弄死他。
看见这样也不行,那干脆再往后退一步,直接离开京城,彻底远离朝堂……
按理来说,这已经可以了,态度非常明确,可是这见鬼的皇太子竟然真的依旧不愿意放人,那就是一定要把所有胆敢和他作对、胆敢不接受他的招揽的人全都弄死……
结果,太平就真的死了。
老的沙只要脑子还正常,他就应该记得这件事情,就应该能从这一系列事情中看出来皇太子的秉性,然后想尽办法先保住自己的性命。
而算下来,如果说老的沙能与孛罗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