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风流俏佳人 > 第879章 同安郡王

第879章 同安郡王(2/3)

精彩内容!

    待整理妥当,她才缓缓坐下,龙椅宽大,却衬得她身姿愈发挺拔,开口时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诸卿!镇南侯所言极是,此次李泽叛乱,附逆者虽众,忠勇者亦不在少数。乱世需用重典,盛世当行封赏,今日既已靖难功成,便该论功行赏,以安天下之心。”

    “陛下圣明!” 刑部郎中胡澹率先出列,躬身高呼。他是李漟潜邸之臣,此刻发声,显然是早有准备。

    紧接着,户部左右曹侍郎、工部尚书、钦天监鉴正等官员纷纷附和,这些人虽非朝堂要职,却分布甚广,显然是李漟早已暗中联络好安排,百官心中了然,这怕是新帝要同梁王摊牌了。

    李漟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目光落在中书省正言郭淮身上,微微抬手:“郭正言,此次平乱,有功之臣甚多,你掌中书,可有提名?”

    郭淮早已备好,闻言立刻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文书,双手举过头顶,朗声道:“陛下,此次叛乱,波及甚广,有功之臣遍布朝野,臣已将名单整理成册,恐有遗漏,还望诸同僚查漏补缺。”

    田令孜连忙上前,接过文书,躬身呈到李漟面前。

    李漟并未立刻翻阅,只抬眼示意郭淮继续说。

    郭淮便直起身,声音愈发洪亮:“青龙卫大将军杨朗,本在西域练兵,闻吐蕃董毡心怀不轨,当即领兵回京勤王,一路斩关夺隘,功勋卓着,臣以为可升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军政。

    展旗卫指挥使熊定中,驻守边关多年,此次叛乱期间尽忠职守,未让吐蕃兵越雷池一步,可令其接管雁门关等外三关防御。

    领军卫大将军邹鲁,忠心可鉴,此次护持京畿,劳苦功高,可升登州转运使,防备倭国及海外贼寇。

    此外,今科举子之中,有多人在乱局中安抚百姓、守护城池,朝中诸臣亦有不少坚守岗位者,皆应论功行赏。”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百官心中都打起了算盘。

    杨朗是天波府嫡子,是老太君的心头肉,如今天波府底蕴全无,正愁无法起覆,李漟封他为兵部尚书,无非是想拉拢其共同制衡梁王,以天波府现在的处境和以往的行事风格,怕是不会拒绝。

    熊定中、邹鲁所领的展旗卫、领军卫,素来忠于皇室,与梁王府掌控的麟嘉卫、熊罴卫井水不犯。

    李漟此举,一为示好,二为表态,重要这二人有进取之心,往后必然会成为李漟重点提拔对象。

    至于科举子和朝中旧臣,更是李漟如今唯一的依靠,她手握国库,又有天子之名,若能拉拢这些人,便能在与梁王府争斗中保全自身。

    杨炯听得冷笑一声,向前一步,目光如炬地盯着郭淮:“郭正言!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功行赏,当以军功为先,此乃亘古不变之理。

    本侯身后这数万将士,昨夜浴血奋战,斩贼平乱,至今未得半分封赏,你却在此口出妄言,莫非是老糊涂了,分不清主次?”

    郭淮却不慌不忙,躬身道:“侯爷息怒。诸位将士的功劳,臣自然不敢忘,只是今日乃更元之日,刚平乱局,当以安天下为要。

    圣人云:‘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有其时。’如今贼寇已除,当先安抚朝堂、稳定民心,将士们的封赏,可暂缓几日,再细细商议不迟。”

    “暂缓?” 杨炯正要反驳,却见左侧首梁王缓缓抬手,只这一个动作,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梁王今日身着藏青锦袍,袍上绣着暗纹祥云,虽年近五旬,却身姿挺拔,眼眸沉静如深潭,只一抬手,便自带威压,仿佛整个大庆殿的气息都被他掌控。

    梁王缓行殿中,目光扫过百官,又看向杨炯,最后落在龙椅上的李漟身上,朗声道:“郭正言此言差矣。将士们浴血沙场,为的便是今日的封赏,若迟迟不赏,寒了军心,何以安天下?

    本王以为,赏罚当分明,今日便一并定了。”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庄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镇南侯杨炯,一年之内,率军征五国、平叛靖难,转战数万里,斩贼无数,护大华江山周全,功勋卓着,远超国公之爵。

    今特封同安郡王,食邑三千户,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领麟嘉、金花、龙骧三卫,战可领兵,闲可卫国,无须中枢之令!”

    这话一出,百官皆是一惊,倒吸冷气之声此起彼伏。

    大华开国以来,异姓王唯有梁王一人,如今杨炯竟封同安郡王,且食邑三千户,几乎是总领大华半数兵马,这已是实权在握,与太子无异!

    更遑论梁王府一门两王,权势之盛,怕是同那皇帝也无区别。

    梁王却似未闻百官的动静,继续道:“叶九龄,辅政多年,统御内外,运筹帷幄,此次平乱之功,多赖其谋划,今升左丞相,总领中书省、门下省,掌朝政大权。”

    叶九龄闻言,连忙出列躬身:“谢陛下恩典。”

    “石介,” 梁王又看向一旁的石介,“你主持新政,轻徭薄赋,安抚黎民,成效显着,今升右丞相,协理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