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

第四百一十五章 绍圣元年!(1/3)

    赵煦通过了一场并不光彩的政变,夺回属于他的权力,但朝堂局势错综复杂,恰似一盘乱局亟待他来梳理。

    高太后此前长期把控朝政,他虽贵为天子,却在很长时间里处于权力边缘,空有其位而难施其政。

    高太后的统治手段强硬且专断,朝堂之上诸多决策皆出自她手,赵煦不过是个被搁置一旁的看客。

    然而,随着赵煦年岁渐长,以及苏允在西北的快速发展,赵煦对权力的渴望如熊熊烈火般在心底燃烧。

    他不甘心再做那有名无实的皇帝,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成为他内心最为迫切的诉求。

    在这一场暗流涌动、充满惊险与博弈的政治较量中,赵煦成功地以一种近乎“造反”的不光彩方式,打破了高太后对朝政的严密掌控,一举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

    当权力重新回到赵煦手中,他深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要想稳固统治,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用人一事至关重要,且必须慎之又慎。

    章惇与苏氏兄弟等人,因与苏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赵煦对他们心存顾虑,不敢轻易任用。

    苏允在朝堂上曾有诸多复杂纠葛,其相关势力也因此变得敏感。

    章惇虽有一定才能,但赵煦忌惮其与苏允的关联,担心任用他会引发朝堂上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对自己的统治造成潜在威胁。

    苏氏兄弟,苏轼与苏辙,他们在文坛声名远扬,在朝堂也颇具影响力,可同样因苏允的缘故,赵煦在是否启用他们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搁置。

    至于吕大防与刘挚等人,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犹如墙头之草。

    他们在高太后掌权时期,为求自保,在诸多政策和事务上迎合高太后,而对于赵煦这位皇帝的态度却显得暧昧不明。

    赵煦亲政后,对他们的忠诚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在赵煦看来,朝堂大臣必须对自己绝对忠诚,方能委以重任,而吕大防、刘挚等人的立场问题,让赵煦果断地将他们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

    而吕惠卿其人,野心勃勃,犹如一只时刻觊觎着更大权力的猛虎。

    他在过往的政治生涯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行事风格与赵煦所期望的臣子形象大相径庭。

    而且在赵煦派出程颐求助之时,吕惠卿的态度还是十分暧昧,所以赵煦深知,若任用吕惠卿,极有可能引狼入室,让朝堂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斗之中。

    因此,尽管吕惠卿有一定的能力和政治经验,赵煦也只能忍痛割爱,将其弃用。

    在对这些朝堂旧臣进行一番审视与考量后,赵煦深知,要想真正掌控朝政,打造属于自己的权力班底,必须启用一批新人。

    而此时,程门的年轻人进入了他的视野。

    程门有八子,个个才华横溢,在当时的学界和士林之中颇具声名,可谓是一时之选。

    赵煦认为,这些年轻人尚未被朝堂上的腐朽风气所沾染,且他们对程门学术的尊崇,使得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易于掌控和引导。

    于是,赵煦开始有条不紊地对程门八子委以重任。

    倪咏志被授予枢密院都承旨这一关键职位,成为枢密院首席事务官。

    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政机要的核心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倪咏志负责军政机要文书的传递,在枢密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内外事务,并且常常能够参与到军事决策的讨论之中。

    他直接对接枢密使这一最高军事长官,掌握着大量的军情机密。

    赵煦通过任用倪咏志,成功地在枢密院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得以对枢密院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从而牢牢把控住国家的军事大权。

    薛嘉怡则被授为三司判官,分管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的具体事务。

    三司主管着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盐铁关乎国家重要资源的管控与收益,度支负责统筹国家的财政收支,户部掌管着全国的户籍、土地和赋税等事务。

    薛嘉怡凭借这一职位,实际上操控着国家的财政收支和赋税政策。

    赵煦任用薛嘉怡,让自己对国家财政有了直接的掌控力,为后续推行各项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尹之贤被任命为首都开封府推官,担任开封府的司法、行政副手这一要职。

    开封府作为北宋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特殊且重要。

    尹之贤主管开封府的司法审判工作,负责审理各类重大要案,同时还肩负着管理京畿地区事务的重任。

    赵煦将尹之贤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既能确保首都地区的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又能通过他及时了解首都及周边地区的民情政情,加强对京畿地区的管控。

    除了以上三人,程门八子中的另外几人也分别被授予重要职位。

    有的被授为御史,御史作为监察百官的重要力量,能够对朝堂上的官员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