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疯批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 第548章 巴蜀杜家

第548章 巴蜀杜家(1/2)

    兴元府,属利州路,三国时被称为“汉中”。

    无论自关中南征巴蜀,还是自巴蜀北伐中原,都要经过这块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华夏元年,永历朝北伐大败,仓皇之下丢了此地,如今成为了其北部命门。

    大武开国只有八年,战争机器一旦重启,效率堪称恐怖,一月之内武从文要的三万铁骑便已从北方各地云集而来。

    大军没有进城,而是选了处偏僻山谷驻扎,似乎还是想尽可能的保密行踪。

    但如此大规模的调动怎么可能瞒得住人,成都方面已经收到了消息,紧急向剑门增兵,做好了迎战准备。

    可惜永历朝堂上的那群笨蛋根本想不到,武从文早已不在兴元府了,山谷里的骑兵也少了最精锐的五千人。

    ......

    时间倒回一个多月前。

    “倭寇案”突然再次爆发,成都的永历朝堂一片欢呼。

    在他们看来,这是大武朝又一次内部动荡的开始,无论结果如何,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对巴蜀用兵了,自己又能过上一段安稳日子。

    就在这时,中书舍人苏代突然上书,请调西北抵御吐蕃侵扰。

    他这话没人信,相反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警惕和猜忌。

    放着繁华的成都不待,主动要去那种蛮荒之地打吐蕃人?

    反正成都朝堂上那群脑满肠肥的家伙绝不会干这种傻事儿,所以也不相信有人会那么白痴。

    那苏代图的是什么呢?西北唯一值得人惦记的东西只有一样----兵权!

    永历朝是一个被世家大族完全掌控的政权,那些大家族可不傻,武力是一定要牢牢掌握在手里的东西。

    尤其是蜀中第一世家杜家,对此更是敏感,因为这个名为联姻,实则入赘的贤婿的所作所为,让他们不禁想起了自家的发家史......

    杜家原本只是关中诸多不起眼的小家族之一,整日周旋于五望七姓这等顶级门阀之间,干些跑跑腿儿的小事儿。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杜家迎来了家族发达的机会。

    唐玄宗仓惶逃离京都长安,南下入蜀避祸,杜家家主杜成作为禁军军官随从护驾。

    马嵬坡一场兵变,不仅逼死了贵妃杨玉环,也让李唐皇室的威严彻底扫地,曾经英明神武的李隆基成了傀儡,兵权实际上落入了各级军官之手。

    逃难队伍到了蜀地,以韦家为首的当地世族表面上热烈欢迎,暗地里对这伙外来户百般防备,本土派和外来派很快就开始了明争暗斗。

    开始的时候,外来派处于绝对劣势,因为他们手里除了一个皇帝啥也没有,关键是李隆基这块招牌也烂得差不多了。

    不过双方虽斗,却又同属朝廷阵营,彼此都保持着必要的克制,始终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杜成长袖善舞的特长发挥了作用,周旋于本土派和外来派之间游刃有余,很快成为了两边沟通的桥梁。

    随着安史之乱久拖不平,越来越多的中原世族逃到了四川这块世外桃源,外来派等于多了源源不断的天然盟友,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有了反客为主的趋势。

    就在这个时候,杜家却突然反水了!

    原来杜成一到蜀中,就敏锐看到了家族崛起的机会,果断害死发妻,暗中求娶了韦家一个庶出的女儿。

    在得到本土派的信任之后,杜成献上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恭送李隆基返回长安。

    杜成的确人才,这一计极其高明,或者说是无解!

    因为此计不但符合本土派的利益,也正搔到了外来派内部那些大门阀的痒处。

    在这些人心里,蜀地再好也是偏僻的乡下,只有关中才是帝国真正的心脏。

    其时,在灵武自行继位的太子李亨已经开始反攻,又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再不带着太上皇返回长安,自己这些人可真就连口汤都喝不上了!

    双方一拍即合,本土派出钱出力,外来派中的领袖门阀“劝驾”,一起逼着太上皇回京,皆大欢喜。

    至于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过得如何,就不在众人考虑之内了,反正无论谁当皇帝,这天下还是门阀世家说了算!

    杜家没走,还有许多逃到蜀地的小家族也没走,不是谁都在经历大难之后,还有那个实力回乡重振祖业的。

    杜成的眼光独到且长远,那些门阀世族走后,群龙无首的外来派自然而然的聚集在了杜家周围,继续抱团取暖。

    局势果如杜成所料,安史之乱虽被平定,可大唐统治根基已经崩坏,节度使遍地,藩镇割据之势已成。

    为了军阀之间的兼并攻伐,入蜀避祸的百姓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年比一年多。

    这些人到了蜀地,更愿意投靠谁?当然是“同病相怜”的外来派啊!

    于是,作为外来派领袖,又和本土派关系良好的杜家就成了首选,实力不断增强。

    另一边,那些大门阀重掌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