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有一柄摄魂幡 > 一九五三 某处旧物的回响

一九五三 某处旧物的回响(1/2)

    只见他心念微转,周身灵息便随之溶入天地,如丝丝流光在虚空河面铺开。那看似无法立足的幻水,在他脚下却自生出一层若有若无的“镜影”。

    他身形有若一缕流光,凭空映照于虚河之上,而非踏水而行,倒像是凭空“映照”其身,借虚空之势浮渡。

    果然这虚幻长河极为神妙,旁人若踏入其中,定会被虚水牵扯,直沉入那无底彼界,连神魂都难以寻回。

    可千云生的天衍灵体却偏偏与之暗合,他每一步踏出,虚水都随之荡开圆润波痕,映照出重重异象。

    或是星河倒悬,万千碎星随波沉浮。

    或是古殿燃烧,宫阙在水影中化灰。

    更有无数虚幻人影,在河面侧目而望,有如窥探,却终究无法触及他分毫。

    这条河于他而言,并非险境,反倒宛若道场。虚水之力非但无法牵引其身,反而顺势推舟,令其灵体轻盈而行,宛若游于道境。

    千云生心中不由得对于天衍灵体更加满意,暗道怪不得天衍之族如此珍贵。

    旋即只见他神识一敛,就又感应到先前放出的蛊虫气机,正如丝线般往四面八方牵引而去。这一瞬,令得他心神安定,知晓那无为子根本逃不出自己的掌心。

    想到这里,他更是再无疑虑,只见他目光一凝,脚下光痕再度一荡,便似整个人化作水中倒影,被虚河托起,身随流光缓缓而下。

    而河水翻涌之间,他身形亦若隐若现,恍若本就是这条虚河的一部分,也学着妙广那般,天衍灵体流转之间,自成一梭扁叶。

    顺着流势,追随妙广之后,悄然向前。

    不过就在这时,千云生又从海兰珠那边收来消息,原来前面争斗之后,随着两方分开,海兰珠他们也分为两边跟着追摄而去。

    只见得海兰珠跟随三位人族大能之后,竟见他们似被困于一处险地。虽然看起来想要困住他们却是有些为难,但因此阻碍他们的速度倒是颇为奏效。

    不过这么一来果然不出所料,几次交锋后,三名人族大能中,地叟率先显露不耐起来。只见得他锵地一声,将宝剑杵在地上,皱眉道:“适才老夫是怎么说的?”

    “这么打稳妥是稳妥了,可却也给了暗魔和妙广他们从容准备的机会!”

    “我担心,待得我们辛苦杀到,恐怕就算他们不跑,也得面对重重机关阻碍了!”

    显然地叟这话,也不能说全非无凭,尤其眼下他们连破数关,明显看起来就是暗魔和妙广他们有意拖延。

    因此禅净方丈合掌低念一声“阿弥陀佛”,缓声道:“老衲以为,若我等齐心合力,便可保无大失。”

    “毕竟如今三界之中,我人界最弱,诸位可不要忘了,还有魔门虎视眈眈.......因此我等实在是承担不起,损失太多人手了。”

    “哼!畏首畏尾,如何能成得了大事?”谁知地叟冷哼一声,并不以为意,反倒是杵着剑道:“我只知道我剑修单凭手中之剑,一往无前。”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自然便能杀出一条血路!”

    显然地叟此言分明是有些暗讽禅净方丈和雷音寺,在场皆为大能,岂会听不出其中之意?

    因此颍川先生皱眉道:“其实我倒并不担心那暗魔和妙广,最为关键的是,之前那古怪之声,甚至连我等大能都直刺魂灵,这恐怕才是如今最大的变数!”

    颍川先生这话,令得禅净方丈也阿弥陀佛地道:“颍川老施主说得正是老衲担忧的,老衲想起一事。”

    说罢,他缓缓道出一段陈年旧闻地道:“老衲曾记得我雷音寺典籍之中,曾经言及,古有‘殇鼓’之说。”

    “典籍之中曾经说,远古之时,有一处荒坟古冢,里边置一太古之鼓。相传那鼓非为震敌而鼓,乃以冤魂为鼓槌。”

    “据说每有冤屈未平、界隙欲动之时,其回声便自坟冢中透出。鼓声一响,非但耳目可闻,其声如针,直刺胸腔,触及心魂。”

    “听者或惊或狂,或见故人幻影,或觉天地失序,一时处处起骇人异象。”

    “后来是前辈大能之人,以经结界,将鼓音封于地脉,然传闻余音未尽,有时远处微‘咚’一声,便是鼓息尚存,或为界心微动,或为旧冤再醒。”

    禅净方丈说到此处,再一次阿弥陀佛。显然经文之上记录只会更加惊悚,他仅是简单扼要的点明而已,却已经让人感觉到了阵阵杀气。

    谁知地叟却嗤声地道:“此物若真是如此不详,我青云山自当一剑斩之,又何必如此辛苦封印?”显然言下有点大不相信。

    而谁知颍川先生沉声接过地道:“禅净方丈此言,倒是让老夫想起,曾经看过某篇杂谈笔记,其中也曾经有此记载。”

    “我记得笔记曾经有言,九州某处寺观,曾以一坛古鼓封禁一位‘裂域之灵’。当年鼓声每隔三旬便低沉一响,随之周边夜雾翻涌、井水逆流,镇民多有失常。”

    “终于有一夜,鼓声连续数息,翌日方知有数家人影凭空消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