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玄德至水浒 > 第113章 宋皇子马前乞活 汉先主兵入东京

第113章 宋皇子马前乞活 汉先主兵入东京(1/2)

    走出城的是一队官员,并无武将和兵器,倒是多又旌旗伞盖,约莫五六十人,刘备并不认识,但是队伍中呼延灼、张开、梅展等原宋将却认识,这队人正是朝中高官。

    走在前面两个,其一是太尉宿元景,另一个是中书侍郎张邦昌,后面的多是朝廷旧官,其中不乏赵家宗族。

    这宿元景刘备识得,两年前正是他作为宋使来诏安,但是其余的却都面生。呼延灼、韩存保也认出许多在京为官的族人。

    宿元景见刘备大军,面露难色,张邦昌却是神色谄媚,距离尚远便止住脚步,躬身拜道:“中书侍郎张邦昌恭迎汉王入城!”

    刘备向前道:“汝等欲降乎?”

    张邦昌答道:“汉王宽仁雅量,天兵战无不胜...”

    不等他说完,宿元景打断道:“我等奉天子诏令,前来犒赏三军,迎汉王入城勤王。”

    刘备笑道:“何处天子?”

    宿元景答道:“自然是我宋家天子。”

    刘备道:“宋室已衰,炎汉当立。”

    宿元景道:“宋尚有半壁江山,千万子民,但连年征战,官家不愿生灵涂炭,愿请汉王入城,共商天下大事。”

    刘备道:“赵官家不知恤民,残害社稷,致使国富而民贱,百姓怨声载道,细民苦于苛政,志士埋没田野,吾承天命,更社稷,如今兵临城下,非降不入。”

    宿元景还想再言,张邦昌急忙道:“我等便是降了,如今官家在皇宫畏惧汉王天威,不敢来见,因此派我等前来请汉王入宫。”

    宿元景狠狠瞪了张邦昌一眼,原本自打太子离京之后,宿元景等忠于赵佶的旧臣,便劝赵佶也逃出东京城。

    但是却遭到了张邦昌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若是太子胜了,陛下若是出走,将成笑柄,赵佶本人根本没了主意,他根本不愿走出后宫。

    巨大的危机感令他只敢呆在自己熟悉的寝宫,原本以为靠着自己儿子,便能高枕无忧,安闲自在的做太上皇,但是察觉到太子欲弃自己而去,便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之中。

    赵佶天性懦弱,如今就像被猫盯住的老鼠一般,腿都软了,只蜷缩在后宫,看着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愿面对事实。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如今东京城空虚,陛下又不愿出走,宿元景只得做最后尝试,原本还想聚集忠义之士,在皇宫设伏,但旋即被否决,最后只得争取上中下三个方案。

    上者,请汉军入城,赵佶亲自加封汉王,掌管军政大权,赵佶仍然保留帝号,留居后宫。宿元景的主意是,这汉王若是想要正统,不会轻易杀了赵佶,哪怕是效仿魏武故事,但赵佶仍有帝位。

    中者,赵佶请降,条件便是饶过赵氏一族性命,如本朝太祖与梁王故事。

    下者,玉石俱焚。

    盘算半天,这三者实际上都是在汉军掌握之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到了最后,赵佶仍是不敢走出后宫,宿元景只得带人请降。

    原本宿元景还想着谈判,但是汉王那边丝毫没有谈的意思,这边的张邦昌又是奔着投降去的,因此到了现在,宿元景也无话可说。

    就在这时候,身后队伍中有人说:“本朝社稷将倾,如今也只得直言,汉王殿下,我等愿降,献城以求苟活,愿汉王以仁为本,善待降者。”

    这人声音洪亮,但是语调中不免有些恐惧。刘备听出这声音应该是个十多岁的孩子。

    这人说完,便上前跪倒拜伏于地,身形有些颤抖。这人一跪,后面官员也尽皆拜倒。

    刘备见这子倒是有些敢言,而且言语直白,说的正是自己这造反的想要的,料想是呼延家或是韩家的公子。

    便温声道:“吾素来以仁德为本,汝等若真心献城归降,安能害之?你却是哪家公子”

    “臣乃官家第九子,康王赵构。”

    刘备听了,满头黑线,原来这带头乞活的,竟然是皇子...

    这皇子怎的如此没出息,将祖上江山拱手让人只为活命,他若是哪家高官子弟,此番举动便是识时务的,可偏偏是皇子....

    突然刘备联想到,当年阿斗投降是不是也这番模样...

    悲哉,悲哉..刘备无声的叹息...

    遥想自己刚到这一世,从王伦的记忆里面得知了蜀汉下场,几乎昏厥,后来又翻阅史书,看到刘禅用谯周策,降于艾,几乎气出头风病来。

    幸好自己在读书时候,看到了自己孙子北地王刘谌的壮举,才舒缓了一口气。

    现在看去,也不想苛责眼前的皇子了,良久,道:“汝等且到我军中少歇,我军准备一下,即刻入城。”

    就在刘备沉默时候,赵构趴伏于地,已然是抖如筛糠。听刘备言,才松下一口气。

    旋即,呼延灼,韩存保便来将众官员引入汉军营地看管,刘备道:“呼延将军以及诸位,若是有相识的,或是同宗同族,请接到各自营帐休息,入城之后再行封赏。”

    呼延灼韩存保等拜谢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