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也接下去道:
“更远一些,朕要你总结全国农业情况,形成系统。”
“朕希望你与先祖王伯善先生一般,待春耕之事处理得差不多,得闲之后,便在《农书》的基础上,走一走如今的大明天下,把《农书》之中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根据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印证,同时适应百余年的具体变化,更新完善。”
“然后推广下去。”
“如此,百姓四时耕作,都能有最合理的参考。”
“也可兴大明农业。”
虽然朱允熥后续的方向肯定会慢慢向商业上有所发展,但他明白,在未来不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农业依旧还是立身之本,是一切高楼的基础和保障。
他要往高往远处看,更要往脚底下看。
当朱允熥说到第二点。
王应辛的眼神之中不由再次露出激动之意,也感受到了一种认同,道:“此亦是先祖与微臣之愿!当年先祖著成《农书》,便是如此想法,去岁留存下来的那些木活字、以及转轮排字盘,原本还是先祖为了推广而设计的!”
“陛下此举,不仅是对我王氏一族的恩德,更是对天下百姓的恩德!”
朱允熥满意地点了点头:“这自然再好不过。”
顿了顿,便接着道:
“接下来便说第三点,远的。”
“在你考察各地农业情况的同时,朕还要你费心做一件事,考虑在满足各地百姓口粮需求的情况下,发展其他挣钱门路的潜力和可能性!”
“朕曾看到《农书》之中,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件事情由你去做,正合适。”
朱允熥详细翻看过王祯曾任职过的,旌德、永丰二县的县志。
县志上也明确记载。
所以朱允熥也看到了,王祯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止于简单的「粮食耕种」。
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百姓的立场和角度,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鼓励百姓在满足粮食需求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将土地可创造的利益最大化。
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在这方面的各种劝农、助农工作,皆是政绩斐然。
而这个思路。
正正与朱允熥往后的规划不谋而合!——保证全国百姓口粮充足的同时,释放土地的生产力,用以发展商业乃至对外贸易。
大明活络起来了,百姓日子也能更好。
百姓的基础生活,与未来的商业贸易两手抓,如此便是国富民强了。
毕竟番薯的培育速度不可谓不快,不需要太久就可以开始着手放入现有的农业系统之中,经过合理的规划,未来土地生产力必然能进一步释放出来用作商用。
更别提再往后把土豆、玉米……等各种作物弄回来了。
相关的安排。
现在自然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
朱允熥说到这里,话音落下,王应辛倒是没有和之前一样立刻应声接话了,而是站在原地神情激动,嘴巴微张似是想要说点什么,可却因为太过激动,发不出声来了。
也不怪他。
这些东西,由近及远的三点大事……全部都暗合他从祖上王祯传下来的思想,也是《农书》中的重要思想。
在朱允熥说出来之前,他甚至还想过,如何找机会向这位少帝介绍、解释这些好处,一步步劝这位少帝推广下去。
谁承想……
哪儿还需要他介绍引导?
这位少帝虽年龄不大,却比谁都了解得细致,比谁都更能看清楚、看懂!!甚至直接给他规划好了!!
王应辛微张着嘴僵滞了好几个呼吸的时间。
这才堪堪从激动之中缓过来。
深吸了一口气,无比感慨地叹道:“陛下……圣明!!!先祖当年若知百年后的今天,会有陛下您这般帝王出现,约莫要恨自己过早地出生了百年时间!”
朱允熥不以为意都微微一笑,和润地道:“王伯善先生是大才之人,也是有大仁义之人。”
“未曾见一见他,也是朕的憾事。”
“有《农书》一书作为基础,这些事情坐起便不是平地起高楼了,否则便是朕有诸多想法,做起来也不知要格外靡费多少细碎功夫了。”
“王伯善先生已然做了许多,往后,便是王爱卿接班了。”朱允熥勉励着道。
王应辛目光一定,双眼微眯,似是发誓一般无比毅然地道:“陛下的意思,微臣都记下了!”
朱允熥点头:“好!朕又看到你那股劲儿了!农业部的事情,过后朕会让内阁大臣拟旨下去,你只管去做就是。”
“是!陛下!”王应辛朗声道。
此间事了。
朱允熥也就让王应辛退下去了。
随着乾清宫的朱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