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建立‘出境人员动态库’。”彩云省政法委书记说,“把近三年去过电诈高发国的人员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一旦发现其与涉案账户有资金往来,立即启动劝返程序。目前已梳理出216名重点人员,正在通过其家属做思想工作。”
电子化管理,有针对性工作,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有不少人确实是去东南亚打工,但却不幸被电诈团伙胁迫参与犯罪。”孙国华的语气愈发沉重,他的眉头紧紧皱起,似乎对这种情况深感痛心。
随着他的话语,屏幕上的画面也随之切换。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解救画面,展示了去年底警方在东南亚某国捣毁的一个电诈窝点的场景。在那个阴暗潮湿的窝点里,警方发现了 一百三十九名我国籍人员,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竟有 人是持“劳务签证”出境的农民工。
孙国华看着画面,心情愈发沉重,他继续说道:“这些农民工本是为了生计而远赴他乡,却没想到落入了电诈团伙的陷阱,遭受如此苦难。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这些合法务工人员的安全和权益,让他们‘管得住、找得到’。”
紧接着,孙国华详细介绍了新出台的规定。根据新规,在东南亚国家务工的三省人员,必须每 6 个月回国一次,到户籍地派出所更新户政信息,包括现居住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这一措施旨在确保警方能够及时掌握这些人员的动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以迅速采取行动。
对于逾期未归的人员,新规也有明确的处理方式。社区民警将会通知其家属督促其回国,如果超过一年仍未归且无法联系,那么该人员的户口将被移交至省公安厅特别审查系统。同时,其国内的社保、医保等民生服务也将被暂停,并被纳入“限制出境”黑名单,以防止他们继续在境外从事非法活动。。
“这不是‘一刀切’。”孙国华解释道,“对确实因疫情、战乱等不可抗力无法回国的,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提交证明,申请延期;对有证据证明被胁迫参与电诈的,回国后可从轻处理。目前三省已排查出境外务工人员1.8万人,其中三千一十六人符合‘定期回国’条件,社区正在逐一通知。”
“打击不是目的,挽救才是关键。”孙国华提到,近期专项行动已从东南亚某国劝返一百二十五名电诈涉案人员,其中八十二人是被胁迫参与犯罪的“话务员”,“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受高薪诱惑出境,到了窝点才发现人身自由被控制,想回国却难上加难。”
工作组要求三省开展“劝返自首专项行动”:一是通过家属、亲友传递“自首从宽”政策,制作《致境外电诈人员的一封信》,用缅语、泰语翻译后,通过边境广播、社交媒体传播;二是与东南亚当地华人社团合作,建立“临时救助点”,为想回国的人员提供临时庇护和回国通道;三是对限期内自首的人员,根据其在电诈团伙中的角色、涉案金额,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已回国的一百五三人人中,有一百一十一人因情节轻微被免于刑事处罚。
“要让他们知道,祖国永远是后盾。”高原省公安厅长说,“我们刚接到消息,两名在境外被殴打、强迫转账的年轻人,看到我们的劝返公告后,已通过使馆联系国内,明天就能踏上回国的飞机。”
会议结束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孙国华看着三省负责人在会议纪要上签字的手,这些手曾指挥过无数次反恐维稳、扫黑除恶的战役,此刻正共同签下一份“跨国电诈围剿令”。“从明天起,我们每天通报战果。”他站起身,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墙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标语,“记住,我们多一分努力,老百姓就少一分损失。”
当晚,西南三省同步启动“边境清剿行动”。
在彩云省的边境村寨,民警与护边员组成的巡逻队穿梭在密林里;高原省的出入境大厅里,工作人员正逐一核查护照申请材料。
在南岭省的一个宁静小镇上,社区网格员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敲响了一扇扇涉诈人员家属的家门。他们手中紧握着一份份《劝返告知书》。
这份告知书详细说明了跨国电诈的严重性以及涉诈人员所面临的法律后果。网格员们耐心地解答家属们的疑问,强调劝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送达文件,更是一场针对跨国电诈的围剿风暴的开端。这场风暴将席卷整个西南边疆,打击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电诈犯罪团伙。
社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