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锦衣黑明 > 第755章 传统官场思维下的国战

第755章 传统官场思维下的国战(1/2)

    黄台吉没有陆天明每件事都要从历史中寻找脉络的习惯。

    那他当然不知道,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有迹可循,被某人瞬间看穿了。

    百里外的宣府,战区大营并未在城内,而在洋河南岸丘陵中,保安州到宣府的官道必经之路,鹞儿岭就在旁边。

    张世菁原本准备回京团聚,被强行下令成为总管,她也没焦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态平静,反而给宣府将官不少底气。

    军营人仰马嘶,深夜都未影响大军调度,事情都有人做,张世菁后帐和衣休息,丑时被婢女叫醒。

    从后帐出来,张世菁看到管家的儿子日夜兼程,绕行紫荆关而来,递给她一份厚厚的信。

    张世菁顿时有点发愁,陆天明习惯用炭笔简体,厚信代表字多,家里人送信,代表不用外传,这时候送信,又代表让她行总管之责。

    打开信第一行,张世菁顿时放心下来,你既然准备来,我也不用操心。

    夫人:

    京城大捷,东虏狼狈转进,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惶恐至极。

    为夫明日绕行南关到宣府,现在猜测,两日内他们大概不会决死进攻…

    狡诈投机的军事思维流淌在辽东佟氏血液里,异常顽固。

    …若黄台吉有时间,把老奴酋的履历和思维好好捋一捋,他就能发现,努尔哈赤更善于中原官场利益织网的传统习惯。

    李成梁四十岁才会运用力量,适应官场行为,借力打力玩的很溜。

    努尔哈赤正好在李成梁风光时做贴身侍卫,眼见为实,所学所思在起兵后,很快融会贯通。

    黄台吉又从老奴酋身上学习运用,崇德帝更喜欢、更习惯汉人谋臣的思维,对自家兄弟的暴力习惯很鄙夷。

    李成梁、努尔哈赤、黄台吉、多尔衮,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有浓郁的传承脉络,与女真传统完全不同。

    遵祖敬祖,家族为先,织网共利,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分化利诱、暗度陈仓、旁敲侧击。

    努尔哈赤父子就像是明朝官场糟粕文化孕育出来的敌人。

    最了解敌人的当然是敌人,他们更会找漏洞,更了解明人。

    专为‘破明’而生。

    东虏拥有蛮夷机动劫掠的军事力量,又拥有汉人的谋略,这才是他们难以对付的原因。

    大明朝堂对东虏的战略思维错了,对付鞑虏的旧智用在东虏身上,把芥蒂之患变为灭国大患。

    但正因如此,也成为东虏的死穴。

    他们的死穴不是‘变’,而是隐藏在变之后的‘遵’,遵非尊,黄台吉再多的变化,也在中原传统谋略的框架之下,且更加顽固,更加自我,更加保守。

    作为皇帝,他会自己算计自己。

    努尔哈赤一生,只有三次摆开阵势的战斗。

    第一次,萨尔浒,不得不应对;

    第二次,进攻辽沈,明军败了,但女真伤亡万余人,伤筋动骨,搞得努尔哈赤对近在咫尺的辽西都不敢冒进,自我疗伤很久。

    第三次,硬怼宁远坚城,以短击长,灰头土脸。

    崇德帝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战斗经历,每次都在避实就虚找漏洞。

    大明被动防御的国策之下,他比四百年前的元世祖忽必烈战果更辉煌。

    胜利会麻痹脑子,东虏不事生产,种种迹象表明,黄台吉已经习惯了官场吸血式的战斗思维,他改不过来了。

    带着十五人出征,面对坚壁清野的十万大军,竟然时刻在算计。

    为夫是不想浪费时间,若我有雅兴,可以陪黄台吉玩这种游戏十年,只要坚壁清野、防守严密,东虏无法如同官老爷一样吸血,新鲜出炉的大清自己就炸了。

    大明与东虏的战斗,绝不是外战,一定要当做内斗来看,甚至得当做党争来看,他们的本质是附骨吸髓式的成长。

    既然黄台吉喜欢算计,习惯找漏洞,那他进攻宣府,还是会变。

    为夫不知他在哪里,但通过居庸关的虏兵不可能变,唯一的变化一定是偏师。

    若偏师放弃、迟滞进攻宣府,那证明黄台吉一定在偏师之中。

    偏师继续分兵,变化无非两种,一种南下接应大军,一种顺山路出关劫掠漠南,获得生存粮草。

    不管如何,依旧是狡诈吸血思维下的选择,黄台吉在极力保存真虏本部。

    还有一种情况,东虏可能南北两路同时延迟进攻宣府,这也可以证明南路的主帅是多尔衮。

    他与黄台吉思维差不多,都跳不出框框。

    夫人即将面对两种战斗情况。

    南路必然是严防死守,北路却得用骑兵来对付,以穿插绞杀穿插,固守可能是下策,宣府将官没有这种及时应变能力,需要夫人根据敌情判断。

    大战的目标是尽量消灭东虏有生力量,若偏师想跑或到漠南,那就立刻截杀他们,若偏师向南与主力汇合,妄图一起进攻宣府,那就满足他们,继续围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