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锦衣黑明 > 第679章 炮打皇城,我的舆论战20

第679章 炮打皇城,我的舆论战20(1/2)

    人心战。

    秦良玉说的对,也说的不对。

    她还是没理解陆天明说的舆论战。

    现在远远不到夺人心的时候,天下对朱明的失望,对贵人的恨意还是不够。

    舆论战的目的是让天下接受忠勇侯主导朝政,人心战则是终极问题了。

    大年初五,秦良玉一路快马回到山海关。

    一个哭笑不得的消息,方一藻把白杆兵派回京城了,蓟镇马世龙也离开三屯营三天了。

    东虏还没影呢,蓟镇已经在坚壁清野。

    三屯营、迁安、永平百姓在向山海关撤退,遵化、丰润、玉田、蓟州在向宝坻、香河撤退,蓟镇西边的平谷、密云、怀柔,也在往顺义撤。

    蓟镇千里防区,只有大约一万班军。

    陆天明给东虏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方圆千里。

    秦良玉不需要出击,她的任务是带领辽西和山海营兵,在抚宁建立防线,守住东线,但她意外有个帮手,在永平提督上林苑监皇田的宁远伯李尊祖,有两千骑军保卫中军。

    这种命令当然不是方一藻主导,陆天明、温体仁、以及另外三位大都督,在年前腊月二十八给了方一藻密令。

    一旦接到东虏出动的消息,无需请示,无需等待,立刻坚壁清野,一切责任由后军大都督和内阁来承担,若敢违令,格杀勿论。

    秦良玉的任务非常简单,山海关有三个月粮草,抚宁到山海也就一百里,南北宽五十里,防线在界河后,蓟辽五万营兵,十万边军,可以轻松守住这片防区,带领百姓等待西边反击。

    方一藻为了完成这些军令,秦良玉给京城的消息扣了一天,反正皇帝主不了事,朝廷收到消息也是磨蹭。

    但他这么一来,东虏大军的消息就滞后南京消息了。

    南京大年发生的事,朝臣全是人精,南京六部不等主官,全部发紧急奏折给京城,把通政司的马全派了出去。

    一来推卸责任,二来请皇帝下令缇骑彻查贪墨。

    主打一个片叶不沾身。

    崇祯收到江南的消息,反应很正常。

    休沐期间召集内阁六部,唾沫飞天,喷了一个痛快,最后…让魏国公提供十万石粮草给大军剿匪,南京都察院彻查皇城空饷案。

    完了?

    是啊,完了。

    其他事皇帝连提都没提。

    江南是大明根本,动魏国公就是动朱明根本,除了忍还能怎么样。

    大明朝需要处理的人事多着呢,就算江南群雄激愤,就算皇城烂没了,就算内侍宫人死光了,轮也轮不到魏国公。

    哪怕徐弘基让朱明丢了个大脸,他也保住了底线,孝陵维护的很好。

    至于忠勇侯,带着粮草赶紧做正事,不得在南京过上元节,开春必须保证漕运畅通。

    这是初五下午的事,初六上午,皇帝叫停圣旨草拟,昨日决定不算。

    秦良玉初二发出的八百里加急,方一藻拖了一天,信使路过东镇,又被后军都督府拖了一天,初六早上才入京。

    皇帝接到消息,罕见没有动怒,跌坐御座呆滞半晌,才传内阁议事,尚书们不用来凑热闹。

    温体仁和吴宗达来到乾清殿,崇祯抱胸靠在御座,低头呆呆的看着自己的龙袍。

    温体仁眉头一跳,刚愎自负的皇帝不争,不生气了,绝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

    两人见礼过后,崇祯依旧没动,曹化淳不得不叫魂。

    皇帝看了两人一眼,抬头歪歪脖子,开口竟然罕见的轻松,“两位卿家,东虏倾巢而出,奴酋是认定朕不会让忠勇侯担任主将,还是认定右翼无法协防京畿?”

    卧槽,皇帝开窍了,竟然问了个‘死问题’。

    说皇帝不让忠勇侯担任主将,那天下大乱全是皇帝的原因。

    说右翼无法协防京畿,那忠勇侯就是朱明奸臣,大奸若忠。

    温体仁快速思索一圈,绕开陷阱,躬身说道,“陛下,大明对东虏处于劣势十多年,奴酋立国称帝,倾巢而出期望获得声势。”

    崇祯略微笑笑,“那他为何不去宣大?”

    温体仁眨眨眼,“军情没说不去,宣大、河套同样得防御。”

    崇祯好像明白温体仁的立场了,朝吴宗达点点头,“吴爱卿怎么看?”

    “回陛下,微臣认为东虏不知大明虚实,还在用以前的眼光看待京畿。”

    吴宗达与温体仁立场一样,崇祯再次笑笑,木头啊,还是不可阻挡了,朕不会让你这么简单窃国。

    乾清殿沉默几息,崇祯依旧心平气和,“秦良玉说东虏大概在上元节前后寇关,十多万大军,火炮火铳齐出,绕行塞外千里,跨越大山,这个行军速度很快啊。哎,流贼又逃过一劫!”

    温体仁和吴宗达低头没有说话,崇祯感慨一句,突然郎朗说道,

    “流贼毕竟是芥蒂之患,大明必须先抵御东虏,辽西无能为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