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人是吏部尚书,举荐一些人,出任十六道主副考官,这是在人职权范围内的。
但是楚凌并没有这样做。
“臣这样讲是有原因的。”
见天子不言,张洪继续道“在正统四年,陛下出于国情的考虑,改会试及殿试,使我朝科贡抡才更为完善。”
“而至明岁,我朝将再召会试及殿试,这对参与考试的学子而言,将会是一次盛况。”
“但站在国朝的角度,既召会试及殿试,那定要真正遴选出一批英才,以叫他们在中枢观政后,放任到各处担其职责才行。”
“卿的意思,是今岁的十六道考试,要比往届更难一些?”楚凌向前探探身,笑着对张洪说道。
“陛下英明!”
张洪朗声道。
看来接下来的科贡抡才,只会是愈发的严格了。
与此同时,在张洪心中暗暗道。
从吏部提出铨选改制,推动高薪养廉,在朝的不少高官就看到这一层面了,而后出现了廉政总署,还是叫睿王徽暂领了,这就更加确定了他们所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贡抡才就是最后一环。
明确会试、殿试制度,这只是个开始。
向下的道试,府试,县试,肯定是要逐级进行改制的,至于怎样改,这是谁都不清楚的事情。
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在天子这。
天子怎样想的,才是关键所在。
“卿能这样想,朕很欣慰。”
楚凌笑着对张洪说道,说这些时,楚凌从御案上的案牍中抽出一份名单,随即道“针对十六道主副考官人选,朕初拟了份名单,卿来看看,若是其中有不合适的,卿可以讲出。”
言罢,楚凌将名单递给了李忠。
李忠低首双手捧起,随即便朝张洪走去。
张洪暗松口气的同时,心跳也跟着加快。
‘道试必须要严抓才行。’
看着李忠、张洪二人,楚凌双眼微眯,‘这是整个科贡抡才的关键,不把这一层给严抓起来,那通过各种手段,上来的滥竽充数之辈,就会危害到整个选才体系!!’
其实跟那些重臣想的一样,楚凌对于道试,府试,县试是有想法的。
按着楚凌的整体设想,道试是一道分水岭,是从读书人到官员的龙门,故而严抓道试、会试将成为今后的主旋律。
至于殿试,诸如科场舞弊、抄袭作弊这些现状就不可能出现。
毕竟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能够从愈发严格的道试、会试选出的读书人,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楚凌要做的,就是确保这批群体的质量。
等到合适的时候,楚凌会出台一项政策。
即通过道试抡才,但却屡次在会试落第的,可参加中枢一应有司对外进行的吏员考试,这是为解决吏员整体素质的过渡性政策。
不想考可以,那就继续参加会试呗。
不过等中枢及地方,逐步推行到龄致仕制度,即便你真考上了,可到了岁数,该致仕还是要致仕的。
在这期间,府试、县试会逐步加强掌控,这其中操控空间极大的考题,会逐步向上进行收拢。
抡才的难点,就在于庇护。
而能通过这点的,一个是官官相护,一个是钱财开路,这些对于真正的寒门子弟,黎庶子弟是最为不公的。
这使得真正的人才,刚开始就可能被刷下来了。
而不是人才的人,却顶着位置就上去了。
等到这套制度运行个十余载,甚至是更久一些,待到大虞国力整体攀升到新高度,楚凌才会对科贡抡才,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到那个时候,官,吏,这两大群体会有对应的抡才制度,在该势推动起来,针对年纪会有明确要求,到了多大岁数,是不能再参与对应考试了。
不这样搞不行。
“这……”
张洪欲言又止的声音响起,让楚凌从思绪下回归现实。
楚凌看向张恢。
“卿是有什么想法?”
楚凌倚着软垫,笑着对张洪道。
“臣没有。”
张洪当即作揖道。
可张洪的心中,却是掀起惊意的。
就这份名单,涉及到的中枢官员很少,在地方任职的很多,明眼人都能瞧出这是以此次道试为媒介,只要所在道的考试进行好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他们一个个势必会从地方擢升到中枢啊。
“当真没有?”
楚凌再问道。
“没,没有。”
张洪回道。
要说没有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毕竟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些是一府主官,甚至是一县主官,尽管他们是担任副考官,可这在先前是没有此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