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圣人弟子,长生的我奉师命下凡 > 第35章 张煦离世

第35章 张煦离世(1/2)

    水师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复。

    至于针对倭国的战况。

    平心而论,这一开始并不在大明君臣的规划之中。

    毕竟,倭国也是一个人口千万的大国。

    弘道帝与内阁成员都没想到,他们的水师竟然还顺手击破了倭国的精锐。

    不过,如今优势已经立下。

    考虑到谷王妃前阵子通过其他宗王,隐晦向弘道帝表明的意思,希望在出海一事上可以有所建树。

    弘道帝大手一挥,责令宗人府准备谷王世子的袭爵事宜,并且将他留在松浦岛上,负责经营明军水师的一处港口。

    至于陆上。

    水师可以有针对性夺取海港,并且常年驻扎兵力。

    将松浦津作为一个开展海上贸易,打击海盗的支点。

    弘道帝并不反对海贸。

    只要商贾愿意交足了海税,他乐得分出一口汤去。

    但是对于走私,水师内外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

    到了七月。

    双方正式议和。

    倭国方面割让岛屿,并且每岁要向大明进贡,换取战争的平息。

    水师收获了一块海上的领土,开始有意识从大明内部,准备招纳人员迁徙,并且鼓励船员纳妾成家。

    准备通过长时间的经营,让这里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到了月中。

    福王船队擒获了一支佛郎机的队伍,将他们押解进京。

    弘道帝由此,知道了西方世界对于海洋的探索进度。

    而且,他们还建立了海军。

    这也让大明君臣重新思考“水师”这个称呼。

    如果只在江河湖泊行动,那么叫水师尚可。

    但他们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海上,并且拥有了一支不弱的海上力量,再用“水师”似乎已经配不上当前大明的势力了。

    于是,“海军”一词正式成型。

    ……

    国朝的开海行动愈发深入,并且成效显着。

    到了弘道五年。

    大明国库的开支,相比于建武十年,增加了两成!

    民间,对于弘道帝的歌颂此起彼伏。

    这位刚满二十岁的帝王,在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俨然达到了如同其兄武帝一样的名声。

    同样是这一年,李从彧已经一百零二岁。

    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在杏花村已经成了老神仙一样的人物。

    饶是这般,李从彧仍旧每日上山下山,显得健步如飞。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李从彧真的会像神仙一样,永远就这样活下去的时候。

    在一个清晨。

    李从彧面对来给他请安的剑主“石宠”,竟然叫错了名字,把石宠认成了他师父李挽。

    这还不是凑巧。

    而且,他好像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过百岁的老者了。

    见着一群中年的人,齐刷刷喊他师叔祖。

    这可把李从彧气坏了。

    他哪有这么老?

    你们这群人,莫不是眼睛瞎掉了!

    自己可是杏花村远近闻名的俊俏后生,一个个把自己喊得这么老,要是让念念给听去了怎么办。

    李从彧像是顽童一样与后辈们置气。

    后辈们知道他是错乱了记忆。

    可是这样的年纪,脑子里还能剩下点东西,就已经相当难得了。

    石宠没敢将这事告诉他师父。

    已经年过八旬,而且腿脚不便的李挽。

    李挽若是知道这事,肯定会不惜一切赶过来的。

    可是,就他那身子骨。

    真有可能将事情给办砸掉。

    相比之下,石宠选择将这事告诉了小师叔“韦喜”。

    韦喜与李挽不同。

    他的年纪甚至还比李挽大了一岁。

    可是韦喜常年登台唱戏,又注意对身子骨的保养,八十来岁了仍然可以挥剑弄影。

    而且,韦喜的脑袋也灵光。

    如今“醉仙楼”已经像是大树一样,他的徒子徒孙们,将剑舞这一门手艺传向了四面八方。

    六十余年的光景。

    剑舞从无到有,如今成了闻名天下的一种技艺。

    韦喜这位剑舞的创始人功不可没。

    他得知了二师叔的状况,自己动身前往剑池探望,同时又将消息带给了京师的小师叔。

    玉致得到消息,也就相当于李灵运得到了消息。

    无需多言。

    他们即刻上路,来到了杏花村下。

    今日,却见得有人在办白事。

    李灵运一问才知,办白事的不是别人,正是故人之子“张煦”。

    张煦享年九十有余。

    这是喜丧。

    不过于他个人而言,不久前熬走了最小的孙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