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圣人弟子,长生的我奉师命下凡 > 第121章 建元建武

第121章 建元建武(1/2)

    熙宁帝驾崩。

    群臣按照事前商定好的,将熙宁帝的陵寝定作是“农陵”。

    至于皇位的传承次序。

    他们也已经商量一致,熙宁帝传位给皇太孙。

    可是被夹在中间的皇长子朱寻欢。

    他本人并无过错,直接就跳过去显然也不合适。

    而且,朱寻欢尚在人世。

    皇太孙即位的正统性,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他这位出身嫡长的父王。

    所以,群臣商量一致。

    由朱寻欢率先登基,建元“厚德”,算是走了一趟登基的流程。

    他亲自擢升“皇太孙”为“皇太子”。

    紧接着,朱寻欢再禅位给太子,成为名义上的太上皇。

    这前后不过一天的时间。

    但大明的帝位已经完成了迭代。

    朱寻欢同样会有自己的皇陵,规制上仍然按照皇帝的礼仪,不过规模上肯定不及其他帝王。

    群臣给他也提前定好了皇陵的名字。

    不是浪陵,不是花陵,也不是飘陵。

    这些字样用来形容朱寻欢的前二十年,尚且得当。

    可他如今好歹也是五品的道修了。

    哪怕不是皇帝,他也是道门一位道行深厚的前辈,而且还有着挡下“驼祖”的名分。

    如果只看一面,着实有失偏颇。

    最终,大臣们根据朱寻欢的“玄都”二字,敲定了一个“玄”。

    这名字虽然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前面的雨帝、兴帝、农帝同样是不按正常的路数,所以这也算是大明的特色了。

    朱寻欢本人并无意见。

    他如今心里想的,更多是如何让大明平稳过渡。

    ……

    等到朱寻欢退位成了太上皇。

    人称玄皇。

    太子朱崇武登基,建元建武,号称建武帝。

    过去的三年里,熙宁帝已经有意让建武帝在朝中培养自己的班子。

    虽然,他的开局不如当初熙宁帝登基时来得稳固。

    但是熙宁帝的余威犹在。

    没有臣子敢小觑这位年轻的新帝。

    建武帝即位之初,立刻按照熙宁帝的遗嘱,开始有针对性的扫除二十余年农政带来的积弊。

    譬如,有大臣借着地利之便,侵吞田产,中饱私囊。

    熙宁帝前期出于开垦的名义,只要做得不太过分,暂时不予计较。

    等到了熙宁帝统治的后期,出于维持熙宁朝统治秩序的考虑,没有直接选择清算。

    正好,现在这可以作为建武帝立威的由头。

    只要愿意配合退还私田的,不做计较。

    若有负隅顽抗者,那就只能成为新帝杀鸡儆猴的典型。

    为此,建武帝还将目前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国公,时年八十大几的定国公“李从彧”,以及皇族里辈分最高的秦王“朱益顺”请来。

    二人分别代表着勋贵和宗亲,以及从这两条线蔓延出去的一连串关系网。

    他们替新帝站台,已经是表明了态度。

    谁若不愿意顺从新帝的命令,便是自绝于原有的团体。

    朝臣的更替不如宗亲和勋贵平稳。

    站在皇族的立场上,他们也不可能明着任由朝臣形成党羽。

    这也导致,真正要“敲山震虎”的对象,反而是在外人看来比较清廉的朝臣。

    建武帝已经做好了杀得血流成河的准备。

    这就是熙宁帝留给他立威的由头,没有心慈手软的余地。

    ……

    退田诏书下达当日。

    就有超过一百六十万亩的农田,退回到了户部的账上。

    户部尚书乐开了花。

    毕竟,当前大明在西面作战,每日消耗的钱粮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虽然经过永兴、熙宁帝两朝的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但坐吃山空肯定是不可取的。

    这些收上来的农田,变相是一种开源了。

    只是这一点上。

    户部尚书就立刻挪动了屁股,变成了忠心的新帝派。

    他前往宫中面圣,见到了同样来拜码头的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三人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接下来,以这三部为首,六部之内也开始一场自查。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

    退还的官田总数,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亩。

    退田诏的期限将至。

    余下仍然心存侥幸的臣子,再等下去也不会有结果。

    但建武帝仍然耐着性子。

    即使到最后,每日退还的田亩只有不到一万亩,他也没有显露出任何的喜怒。

    这般喜怒不显的修为,又震慑住了余下臣子里面,决心没有那么坚定的。

    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