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洪荒:截教女仙 > 第693章 红尘历练,终至方寸

第693章 红尘历练,终至方寸(1/2)

    石猴不知道的是,在他登筏离岸的刹那,九天之上,斜月三星洞中,一位闭目静坐、仙风道骨的老者似有所感,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其手中拂尘似是无意地轻轻一拂。

    一股难以察觉的清灵之气悄然汇入海风,缠绕在那简陋的木筏周围。

    木筏在海上飘荡。

    说来也奇,虽遇风浪,却总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护持着筏子。

    在祖师暗中护持下,木筏并未如原计划飘去西牛贺洲,而是被一股奇异的洋流和海风,稳稳地送向了南赡部洲的岸边。

    弃筏登岸,石猴真正踏入了人类的世界。

    此非差错,实乃深意。

    相比于后世石猴一开始的懵懂无知,野性难驯,更不谙世情。避免日后遭遇一番磨砺和劫数才变得圆滑世故,祖师也是用心良苦。

    南赡红尘万丈,正是最佳熔炉。

    令其先入人间,历经凡俗冷暖,见惯名利纷争,于市井间学得进退有度,于红尘中褪去懵懂野性。

    这番看似“弯路”的磨砺,实为、其日后求道、识破虚妄、乃至通达人情世故打下不可或缺的根基。

    人间烟火气,最炼通明心。

    石猴起初懵懂,只觉新奇。

    见海边渔民劳作,便躲在礁石后观察。

    见市集中人们拱手作揖、讨价还价、争吵怒骂、欢笑悲泣,虽不明其意,却本能地开始模仿。

    石猴本就灵智天成,聪慧异常,学习能力极强。

    、将抢来的衣服穿得像模像样,观察久了,竟也学会了基本的礼节,如拱手、点头;

    听多了市井言语,竟也渐渐能听懂并模仿人言,虽带些口音,意思却表达得清楚。

    石猴穿州过府,在市尘中游走。

    看见人们为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为升官发财费尽心机,为锦衣玉食奔波劳碌,却极少有人谈论生死大道。

    石猴学着人的样子在酒楼讨要剩饭,在街边观察算卦先生,甚至模仿书生摇头晃脑地读书(虽然不识字)。

    心中那份求仙问道的念头始终未熄,逢人便问:“可知哪里有神仙?可晓长生不老法?”

    得到的多是嘲笑、不解或敷衍。

    石猴渐渐明白,这南赡部洲红尘万丈,世人大多沉迷于眼前的“名利”二字:

    这八九年间,石猴如一块璞玉,在南赡部洲的滚滚红尘中被打磨。

    不仅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和基本礼法,更深刻地体会了人间的欲望、挣扎与局限。

    其目睹了生老病死,见识了尔虞我诈,也感受过微小的善意。

    这段经历没有磨灭石猴道心,反而像淬火一般,让其求道之志更加纯粹和坚定。

    其要追求的,是超越这一切生灭烦恼的永恒大道!

    石猴越发明白通背猿猴所言非虚,也越发渴望找到真正的仙踪。

    一日,石猴行至西洋大海边,望着浩渺无边的海水,心中豁然开朗:“此洲俗尘太重,仙踪难觅。海外必有神仙世界!”

    石猴再次伐木结筏,这一次,目标明确,驾着简陋的木筏,劈波斩浪,飘过西海,终于抵达了西牛贺洲地界。

    石猴离了海岸,在西牛贺洲的山川大泽间跋涉寻觅,不知度过了多少寒暑。

    逢人便问仙踪,遇观便访道影,却始终未得真法门径。

    一日,行至一处山脉,只见群峰耸峙,气势磅礴。

    山色苍翠欲滴,林间幽深静谧,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灵韵。

    石猴天性无畏,更不惧什么狼虫虎豹,径直攀上那最高峰顶,极目远眺。

    好一座灵山圣境!

    深壑幽谷,芝兰香气馥郁萦绕;

    危崖绝壁,碧绿苔藓恣意丛生。

    山势起伏如龙蛇蜿蜒,气象非凡,分明是隐世高真潜修的洞天福地!

    石猴正看得心驰神往,忽闻密林深处传来隐约人声。

    心中一凛,急忙循声潜行,侧耳细听,却是一阵洒脱不羁的歌吟随风飘来:

    “忘却斧柄朽烂,但闻伐木丁丁,信步云边幽谷行。卖柴换得浊酒,狂歌笑傲寄闲情。秋深小径寂寥,枕松根,沐月华,酣眠到天明。识得旧时山林路,攀岩越岭未停,挥斧斫断老枯藤。

    捆柴成一担,且行且歌入市井,易米仅三升。不与人争利,市价自公平。懒弄心机巧算,抛却荣辱忧烦,淡泊度此生。相逢处,非仙即道,蒲团静坐论黄庭。”

    歌声中“仙”、“道”、“黄庭”等字眼,如同惊雷贯耳!

    石猴心头狂跳,热血上涌:“踏破铁鞋无觅处!神仙定在此处!”

    按捺不住激动,拨开繁密枝叶,循声急急跳入林中——只见一个樵夫,正挥动利斧,砍斫枯枝。

    那樵夫装束朴素却自有章法:

    头戴斗笠,身披麻衣,腰束绦带,脚下芒鞋。

    手中一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