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历史大乱炖,我打造华夏千古城 > 第507章 瑰宝年轻时

第507章 瑰宝年轻时(1/2)

    看展,一般来说,除去本身爱好艺术的,绝大部分参与者,就图个拍照打卡朋友圈,友友们快看,今日我又被艺术熏陶了,我真高级。

    还有一部分,是扬名的,不管是抬人还是被人抬,要的就是个人抬人的过程。

    比如展馆瓷砖有水,一脚踩出个印子,一圈老大爷上来举着相机对着瓷砖咔擦咔擦,说这脚印踩出有齐白石的虾的影子,在这场景,啥都得捧一捧,这样能显着自己。

    (硬币真事,我踩的。)

    但是吧,大宋这次搞的,比较不一样,原作者亲自在自己的作品旁做解说员,没见过这阵势吧?

    印刻展区,不仅能看,甚至,连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印都被朝廷征了,带过来给你印,体验够爽吧?

    展出内容也是丰富的很。

    比如现在游客就在对着范宽的《岳阳楼图》傻眼。

    有懂行的拿着个平板一点一点的对照。

    满脸的震惊。

    不震惊不行啊。

    这玩意现在在湖南社科图书馆!

    再夸张点,是不是故宫一件你一件啊?

    你的这份,还没有明代朱凯和吴麟的题字!

    震惊的不是真不真,而是又真又假,看年份,一眼假,看笔迹细节,分毫不差,没有人能临摹成如此,除非冷军提毛笔了。

    要不是看得出是画的,游客们还以为是照片打印出来。

    如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米芾的字,《三帖卷》,赵佶亲自跑去三家搞出来的。

    赵佶虽然前场失意了,被祖宗摆了一道,但入了展厅内场,瞬间就如鱼得了水,各种作品那叫一个如数家珍,最关键的是,看画是一回事,讲画又是一回事,能不能有词出来评说是最关键的。

    “这叔晦帖,李太师帖和张季明帖,三帖风格那是洒脱飘逸,二王知道吧?此书极近二王风采,又更近王献之风骨……巴拉巴拉,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干干净净,没有后人印,乃朕亲自去找出来的!别的地儿你都看不到如此原版的!

    说实话,去拿的时候,人家那叫一个舍不得啊,别人的帖子也就随便了,米芾的字他们是真的用心藏着啊!不过嘛~

    朕一幅亲笔字下去,都乖乖奉上了。

    嘿嘿……要么说朕还是有点本事的呢?”

    “哎呀,就是可惜,现世的三贴所在……不过!你们相信朕!朕自来景区后,那是痛定思痛,往后必当励精图治,重整河山,复燕云,踏辽东!跨海干倭!”

    在祖宗面前表决心没有用,趁着这次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得在游客面前立个痛改前非的人设了,总不能一世在景区做底层牛马吧?

    游客们听着赵佶洋洋洒洒自信飞扬的介绍着作品,把这字说的多好多好,大宋一绝,顺便自我宣传一波。

    再看看这作品,想了想现存的地方,东京国立博物馆……真希望这幅是真的……

    同样的,还有被中村不折在1919年买走的,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卷》,赵祯当时拿出这副字时,知道现今所在,气的是七窍生烟,想必大宋的倭国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公麟的《五马图》,每匹马都有黄庭坚题字,学白描的人,在课上肯定知道这作品,确立白描画中的标志。

    知晓此画所在的游客们,心里默默来了一句:爱新觉罗某仪王八蛋。

    一众大宋员工看着游客们在一幅幅作品面前唏嘘感慨,好好的展,成了国宝怀念。

    怎一个悲字可言说?

    除了作者不在场的作品,更多的则是景区员工这几日新写的,虽然是更加新的货,却也是几十年的功底。

    有作品被人夸,也有作品被人蛐蛐的。

    “哇,王介甫,你的字认真的吗?呃……不是说不好啊,是你这个是不是写的有点歪了?”

    “对,虽然我不懂字啊,但这排版好像都不咋好看。”

    王安石此时,却是全然没有心思听游客说的什么。

    抱着个轻薄本,正在办大宋的公。

    游客一见这不搭理人的?都好奇了起来。

    “嚯,这算是敬业还是不敬业呀?介甫公忙啥呢?”

    凑过去一看,是密密麻麻的朝廷收支表格。

    看着这令人头皮发麻的表格,游客的上班ptSd都快出来了。

    王安石也反应过来,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小过分了,不情愿的把视线离开屏幕。

    当他搞清游客们的疑惑时,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

    “第一,我觉得我的字挺好的,不好的科举都过不去,第二,我很忙……”

    意思就是,能看懂就行了,差不多得了,还要他排的和艺术作品一样?

    想啥呢?还要不要行政效率了?

    赵佶找他求字他都是从自己以往写过的公文里翻出来几幅,现写都没空。

    实用为主,就是王安石的风格,或者说,那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