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599章 真理发威的样子

第599章 真理发威的样子(1/2)

    果然,一听张世康的解释\/(敷衍),崇祯皇帝立即就放弃了自己本来就认为不合理的想法。

    尤其是那句,只要有他在京城坐镇,张世康出征在外就很安心,直接让崇祯皇帝嘴角上扬,压都压不住。

    果然,即使是在军务上,这小子也离不开朕呀!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看不上的人在夸你时,你觉得对方是在反讽你,对方做啥都是刁民想害朕。

    但倘若你很在意一个人时,他对你做啥,你都觉得是在为你好,绝非那些妖艳贱货一般可比。

    见三言两语就把老哥哄成了翘嘴,张世康便顺势敲定了让朱慈烺随军的事儿。

    崇祯皇帝甚至还主动提出,此事不必上报朝廷,俨然是让张世康悄摸带走,免得朝堂里海中期等文臣再聒噪。

    事情刚敲定,朱慈烺的嘴角也压不住了,甚至还做出了欢呼的动作。

    十三岁的朱慈烺正是叛逆的年纪,先前他跟朝中文臣学儒,那些先生总会告诉他,君子应该怎么做怎么做。

    那时候的朱慈烺比现在还小,觉得先生说的话肯定都是对的,即使他不理解那些拗口的大道理是什么意思。

    他按照那些儒家经典里的大道理来要求自己,即使那时的他才八九岁,但那时候那些文臣都夸他有储君风范。

    那时候朱慈烺其实不明白,为什么大明满地饿殍、内忧外患,那些先生曾多次隐晦的表达,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天子不够贤明、不够仁厚。

    直到有一天,小小的朱慈烺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那些先生嘴里教他大道理,说什么民间疾苦、天下疲敝,身为储君应当怎么怎么样。

    但他们自己却做着蝇营狗苟贪污腐败之事,他还记得有个先生教他不应贪恋女色,哪怕当时他还不知何为女色。

    有个先生教他应该节俭,体谅黎民之苦。

    还有个先生教他应该与士大夫共天下,对文臣多些包容和亲近,要提防各地的武将,警惕汉末、唐末的前车之鉴。

    可是张师父查处了他的多位老师,那位让他不要贪恋女色的老臣,自己纳了十二个妾,单单是儿女就有三十个,胡子花白的年岁,最小的孩子甚至没有朱慈烺大。

    那个教他节俭的,查抄出来的银两比当时的国库还多三倍。

    全都是假的。

    这件事当时对幼小的朱慈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那时候,张师父还不是张师父,还是他的仇人——朱慈烺一度因为张世康逼死了他姥爷而憎恨张世康。

    可是后来东厂的方公公告知了他嘉定伯的种种劣迹,他才逐渐释怀。

    那时的他,仍旧不能理解,为何圣人之言,在如今的朝堂彰显的如此割裂。

    他为此困扰了很久,直到两年前的除夕,张师父告诉了他答案。

    起初朱慈烺并不相信,他用了半年时间思考,才逐渐明白了一点。

    再然后,他父皇让其拜师,他为了寻找真正的答案欣然接受。

    这一年多以来,他跟着张师父去过很多地方,制造总局的各种工坊、西山大营的各类军械,单是天津卫的大明水师基地就去过好几次。

    他了解了大明目前所使用的各类军械和火器,也知道了各类的福船、鸟船、鹰船的作用,包括大明战船与欧罗巴人的盖伦船、乃至双层甲板战舰的区别的差距。

    更重要的一点是,两年时间,张师父的言传身教之下,十三岁的朱慈烺终于大致知道了答案。

    圣人之言,当然大部分都是没错的,错的是那些人,甚至这个时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光靠圣人之言是不够的,还缺一样东西。

    那个东西叫真理。

    张师父告诉他,大炮就是真理。

    圣人之言,只有跟大炮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朱慈烺深以为然。

    为此他最近一年都在恶补真理。

    直到北边的建虏再次开始找茬,张师父告诉他,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真理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得以验证,并提出了带他去关外出征的建议。

    对于一个从未出过顺天府地界的叛逆期孩子而言,出关绝对是个相当值得兴奋的消息,朱慈烺甚至想起了好几首边塞诗,并在当天晚上激动的睡不着觉。

    现在,过了最难的一关,他的父皇竟然同意了此事。

    他终于可以去亲眼看看,真理发威的样子了。

    张师父真厉害,仅三言两语便说服了父皇,被钓成翘嘴的朱慈烺心道。

    “那个……陛下,臣还有件事得跟陛下报备一下。”

    张世康并不知道自己这学生的心理活动,忽悠过崇祯老哥后,突然又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报备?何至于此,无忌有什么要求,跟朕直说便是。”崇祯皇帝平静的道。

    出征不仅危险,而且十分辛苦,这一点崇祯皇帝心里是有数的。

    这几年来,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